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七子之歌节选·香港》由闻一多创作. 原文/译文 拼音/详解 纠错评论. 拼音全文: (我们坚持对每一篇古诗文进行人工查证并注音、我们亲自查证并回复来自您的每一次纠错,只为给您一份更为准确的拼音版本,请记住我们:古文之家) qī. 七. zǐ. 子. zhī. 之. gē. 歌. jié. 节. xuǎn. 选. ·. xiāng. 香. gǎng. 港. wén. 闻. yī. 一. duō. 多. wǒ. 我. hǎo. 好. bǐ. 比. fèng. 凤. què. 阙. jiē. 阶. qián.

    • 概览
    • 诗歌原文
    • 作品注释
    • 创作背景
    • 文学赏析
    • 名家点评
    • 作品影响
    • 作者简介

    闻一多组诗作品

    展开3个同名词条

    《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作主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又成为迎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七子之歌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1。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2。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3,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4?“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5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6?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1.1.

    邶(bèi):是周灭商后分封的小国,在商都朝歌以北,在今河南汤阴县。邶国民歌称“邶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2.2.

    《凯风》:为《邶风》第七篇,首句“凯风自南”的开头二字,即用作诗的篇名。全诗共四章十六句六十四字,写一母亲欲弃其七个孩子离家而去,七子向母自责哀告,以回母之心。闻一多有感失地同胞失于祖国,受异族之压迫,遂仿此诗用拟人手法将先后割让租借出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七地,各为一章,写成《七子之歌》。愍(mǐn):同“悯”,忧愁。

    3.3.

    《尼布楚条约》:即《尼布楚议界条约》。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索额图和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众多诗篇中的重要篇章,创作于1925年3月,1925年7月4日载于《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后《大江季刊》和《清华周刊》相继作了转载。

    从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验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厚的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1925年5月,闻一多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启程回国。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被失望乃至绝望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将《七子之歌》等几首爱国之作投稿给《现代评论》首次发表。其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七子之歌》一经问世就引起强烈共鸣。

    此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处“失地”比做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这种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归属感,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强烈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眷恋。

    首篇《澳门》中开篇两句,游子就向母亲倾诉了自己被掳去的痛苦。在儿子心中,“妈港”不是他的真名姓,儿子澳门与祖国母亲血肉相连。儿子被侵略者从“襁褓”中掳走,一去就是几百年,非常之辛酸与痛苦。“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掳走肉体,灵魂却不灭,向着母亲的心忠贞不渝。一个“掳”字活画出殖民帝国对澳门的占领、蹂躏与摧残。诗人在这里运用对比,强烈突出了澳门赤子之心系祖国、至死不变的炽热情怀。“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三百年”,对于一个须臾不能离开母亲的孩童来说是漫长的。然而,就是“三百年”,仍“梦寐不忘”,时时刻刻想念着自己的亲生母亲;三百年的风雨历程,自己可能变得苍老了,然而还要请母亲叫一声自己的乳名,表达了痛彻心扉的思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显示出强烈的赤子情怀。

    失“子”之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日持久的煎熬无疑会激发诗人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会增加诗人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香港》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不可遏止的烈火:“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将祖国视为深居皇宫的女王,凸显祖国在“我”心中的高贵。为了保护祖国母亲的安宁,我甘愿做阶前的黄豹,彻夜不眠,逡巡守护“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啖”、“咽”二字把殖民者对香港的掠夺与剥削描绘得入木三分。

    悲歌《台湾》一曲时,台湾正遭受着日本的践踏:“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岛上横行的日本侵略者给台湾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台湾”,不堪蹂躏,主动请缨,向母亲发出了呼喊:“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台湾”太苦了,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50年,抗争了50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60多年了,隔着一条窄窄的海峡,现在该轮到母亲呼喊了:“孩子!快些回来,孩子!”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感使得先生身处海外仍心忧祖国。《广州湾》是这样充满着深情:“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儿子渴盼团聚、迫切希望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心愿让人动容。《威海卫》中“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一个“尽”字,细腻地道出了诗人对品格高尚、智慧卓绝、忠勇无比的人死去的伤悼和痛惜。

    诗歌离不开想象。《九龙》中,诗人用“幼女九龙”和“镇海的魔王”来描写祖国的弱小、魔鬼的强大。《旅顺,大连》中把“旅顺,大连”比做“孪生的兄弟”“两团烂泥”,把沙俄比做“暴徒”。这两组形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控诉了列强残酷的暴行,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慨,从而将爱国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代学者吴嚷: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录出之聊使读者一沥同情之泪,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清华周刊》)

    现代作家闻立雕:《七子之歌》是一首拟人诗,它仿照《诗经·凯风》中因故和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女,哭喊着渴望回到母亲身旁的故事,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七块土地,比作祖国母亲的七个儿女,他们不堪忍受侵略者残暴的虐待,纷纷向母亲发出悲哀的呼唤:“母亲,我要回来!”这首诗的比喻精确恰当,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沁人肺腑,催人泪下,是一篇控诉帝国主义罪状的血泪书,是启迪人们爱国意识、唤起民众讨伐帝国主义的檄文,不仅在当时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群众,而且几十年后仍令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

    当代作家李朝全:诗人把被西方列强割据的澳门、香港等七块国土比作祖国失散多年的七个游子,以游子苦苦吟唱传达游子回归和团聚的热切希望。这是一首渴望祖国富强、完成领土统一的爱国诗作。这首诗传唱了半个世纪,诗人的吟唱如杜鹃涕泣,声声泪,声声血,情感饱满,感人至深。(《诗歌百年经典·1917—2015》)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顾农:每一个中国人读这样质朴而热烈的诗篇,当无不为之感动,为之热血沸腾;今天澳门终于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人们欢呼振奋,这确实是一个旷世的盛典,是我们伟大祖国在跨进新世纪前夜一个盛大的节日。人们前不久刚刚为闻先生做过诞辰一百年的纪念活动,先生的在天之灵听到澳门回归的喜讯,当如何诗兴大发,豪情满怀!(《谈非常谈》)

    1999年,为迎接澳门回归,作曲家李海鹰特地将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首篇谱上了曲,先是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作为主题曲播放,后来在澳门回归的文艺晚会上再度响起。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发表《二月庐漫记》。五四运动中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1920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的经典之作。

  2. 七子之歌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作者: 聞一多 1925年. 1925年3月,聞一多在美國紐約寫下《七子之歌》,5月回中國。 7月4日,本詩刊登在《 現代評論 》第2卷第30期。 題材分別包括當時清朝割讓、租借給列強的七處土地:香港、台灣、澳門、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及大連)。 : 百科 · 粵典 · 數據項. 七子之歌 聞一多. 邶 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囘其母心。 詩人作 凱風 以愍之。 吾國自 尼布楚 條約 迄 旅大 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 凱風 之七子。 因擇其中與 中華 關係最親切者七地,爲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 國疆崩喪,積日旣久國人視之膜然。

  3.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间創作的一組共七首愛國主義新詩,題材分別包括清政府割讓、租借給列強的七處土地: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及大連)。

  4.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共七首愛國主義新詩,題材分別包括清政府割讓、租借給列強的七處土地: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及大連)。

  5. 七子之歌. 【作者】 闻一多 【朝代】现代.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 ...

  6. 七子之歌. 聞一多. 邶 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囘其母心。. 詩人作 凱風 以愍之。. 吾國自 尼布楚 條約 迄 旅大 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 凱風 之七子。. 因擇其中與 中華 關係最親切者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