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魚鳥類 (學名: Ichthyornithes )是一類已經滅絕的,與現代鳥類共同祖先有着較近親緣關係的中生代鳥類。 其化石發現於白堊紀晚期的北半球,其下僅有兩個公認的屬: 魚鳥屬 和 雅努斯鳥屬 ,此外還有大量有待命名的化石標本。 魚鳥類在 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中與 反鳥類 、非鳥恐龍和許多其他動植物一同絕滅。 起源與演化 [ 編輯] 最早的魚鳥類化石發現於9500萬年前的 晚白堊紀 森諾曼期 。 基於零碎的化石標本,加拿大阿什維爾組 (Ashville Formation)中存在有兩種未命名的魚鳥類,它們整體上都與 魚鳥 非常相似。 魚鳥本身就有着相當長的生存時間,而在其化石記錄消失後的1000萬年間,仍有大量與其相似的標本被發現。

  2. 鱼鸟类 (学名: Ichthyornithes )是一类已经灭绝的,与现代鸟类共同祖先有着较近亲缘关系的中生代鸟类。 其化石发现于白垩纪晚期的北半球,其下仅有两个公认的属: 鱼鸟属 和 雅努斯鸟属 ,此外还有大量有待命名的化石标本。 鱼鸟类在 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中与 反鸟类 、非鸟恐龙和许多其他动植物一同绝灭。 起源与演化. 最早的鱼鸟类化石发现于9500万年前的 晚白垩纪 森诺曼期 。 基于零碎的化石标本,加拿大阿什维尔组 (Ashville Formation)中存在有两种未命名的鱼鸟类,它们整体上都与 鱼鸟 非常相似。 鱼鸟本身就有着相当长的生存时间,而在其化石记录消失后的1000万年间,仍有大量与其相似的标本被发现。

  3. 鳥類. 蝴蝶. 蜻蜓和豆娘. 蟹和彈塗魚. 兩棲和爬行類. 淡水魚. 哺乳類. 鯔. Grey Mullet. Mugil cephalus. 鯔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烏頭魚。 鯔在香港的分布廣泛,在河口及近岸水域較為常見。 鯔是一種熱門的食用魚,不少膾炙人口的菜式均以鯔為材料,「清蒸烏頭」正是其中一個好例子。 鯔主要以底棲生物和植物葉莖等為食,至於棲息在淡水水域的鯔,則主要以藻為食糧。

  4. 魚鳥屬. 26 種語言. 條目. 香港繁體. 工具. 魚鳥屬 ( 學名 : Ichthyornis )是一屬已經滅絕的 鳥類 ,其下僅有模式種 異椎魚鳥 (學名: Ichthyornis dispar )一個有效種。 魚鳥生存在 白堊紀 晚期(約在 95–83.5 百萬年前 )的 北美洲 ,牠們的 化石 可以在 加拿大 亞伯達省 、 薩克其萬 、 美國 阿拉巴馬州 、 堪薩斯州 、 新墨西哥州 與 德州 的 白堊岩 中發現,位置皆為當時屬於 西部內陸海道 的區域。 魚鳥在鳥類演化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為最早發現仍然保有牙齒特徵的化石鳥類,而這項特徵也間接佐證了 查爾斯·達爾文 的 演化 論。 魚鳥同時也是少數保有化石樣本的 中生代 扇尾類 。 描述 [ 編輯]

  5. 鯪魚鯉形目鯉科鯪屬下的一種動物)_百度百科. 反饋. 分享. 鯪魚. (鯉形目鯉科鯪屬下的一種動物) 鯪魚, [líng yú] (學名: Cirrhinus molitorella ),俗稱土鯪、鯪公,隸屬於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鯪屬。 [1] 體紡錘形,側扁。 頭短,吻圓鈍,須2對。 背鰭無硬刺;胸鰭尖短;尾鰭寬,叉形。 胸鰭上方有深藍色帶閃光的菱形斑。 [2] 鯪魚為雜食性魚類,攝食池塘浮游動植物、有機碎屑、殘餌糞便等,在養殖中起到“清道夫”和增產增效作用。 [1] 生活在江河中底層,主食着生藻類。 不耐寒,水温低於7℃,即亡。 生殖季節4-9月,集中於江河中上游產卵。 常見體重0.5kg左右,最大4kg以上。 [2]

  6. www.wikiwand.com › zh-hk › 魚鳥屬魚鳥屬 - Wikiwand

    魚鳥屬(學名:Ichthyornis)是一屬已經滅絕的鳥類,其下僅有模式種異椎魚鳥(學名:Ichthyornis dispar)一個有效種。

  7. 生活需要. 在香港鵲鴝黃額絲雀灰燕銀耳相思鳥紅嘴相思鳥和彩鳳是幾種最常見的鳥類寵物。 以下清單可助你妥善照料雀鳥。 基本設備. 盛水器皿. 食物器皿. 鳥舍或籠子(帶有鐵條及籠蓋) 棲枝. 雀鳥澡盆或噴水壺. 礦物塊(用於補充鈣質及磨啄) 砂礫(部分鳥類) 指甲鉗. 玩具. 基本照料. 乾淨和新鮮的清水. 充足和有營養的食物. 健康事宜. 雀鳥須定期接受註冊獸醫檢查或在患病/受傷時接受治療。 最重要的當然是要給予雀鳥大量愛心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