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8月7日 · 當寶寶還只是個新生兒時對一個初為人父母的爸媽來說無時無刻都感到擔憂他們試圖想理解寶寶到底想要什麼以及引發不適的原因但寶寶還不會說話只能透過哭喊叫與一些動作表達到底大人與嬰兒該如何溝通呢? 雖然很多爸媽到後來都能學會理解和解釋寶寶的各種需求,但有專家統計了3個成人與嬰兒交流的大方向,還在摸索的爸爸媽媽可以看看如何擺脫跟寶寶「有溝沒有通」的混亂時刻吧! 第1種:從哭的方式了解. 哭是寶寶4個月後表達需求的主要方式,但是要如何搞懂寶寶是因為飢餓、疼痛或其他原因哭泣呢? 看看以下7種狀態。 1.希望得到關注的哭泣. 如果寶寶已經獨處一段時間,他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就會哭一下,大約5、6秒即暫停20秒左右,就像是在等待結果,如果父母沒有回應,這個循環就會重複幾次,直到哭鬧變成連續。

  3. 2022年10月18日 · 寶寶心裡苦只是不說是真的。 根據美國全國兒童創傷壓力網絡(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的估計,2~5歲的幼兒中,超過一半曾經歷嚴重的壓力事件。 提出這項警告的,是美國麻州的臨床社工師塔佛瑞斯(Megan Tavares)。 她在網路教育媒體《教育烏托邦》(Edutopia)中為文指出,舉凡身體或情緒暴力、恐懼、被忽略、親子關係不良、接觸過父母吸毒的景象或心理健康出問題、社區暴力,甚至發生在他們有明確的記憶力或語言能力之前,以及在胎兒期間的母親遭遇、酗酒等,都足以在幼兒的心理、身體與行為模式留下長久的痕跡。

    • 孩子希望大人知道他們有多麼努力
    • 孩子希望大人開心
    • 孩子希望大人相信他們
    • 孩子希望大人誠實一點
    • 孩子跟大人一樣想要用電子產品
    • 小孩想從塞爆的行程中休息一下
    • 孩子希望大人愛他們是沒有條件的,就是喜歡他們原來的樣子

    「勤能補拙」、「熟能生巧」、「如果你用心,就可以做到……」這些話,孩子真是聽多了,句句都是他們不夠努力的意思。柯愛琳的學生告訴她,他們真的很努力了,但有些事情對孩子真的很難。學生們對她舉了不少例子,例如,學過英文3年的孩子會說「英文真的很難,尤其是要說的時候,真的很難」、「我希望媽媽了解,即使我上數學課時很專心,也不一定代表我回家時作業都會寫」、「他們要我控制脾氣,但有時候真的就是沒辦法啊。」 這些事,對大人不也是如此嗎?她提醒,孩子們也是人,人類一直還在持續學習與進步,應該支持彼此盡力了。

    小孩會從表情、動作等細節留意大人的心情。有學生跟她說「大人怎麼老是脾氣那麼壞」、「當爸媽看起來壓力很大時,我想要他們知道,我們很愛、很關心他們」。顯然,孩子一直看著父母,希望我們都很好。大人不一定要一直都保持很開心,但是要知道,我們對孩子而言,就像是開著讓他們讀的一本書,他們會讀到的,遠超過我們想像。

    看到有東西濺出來、有人在哭、或是東西打破時,是不是心裡抱怨,一定是哪個小孩做的?為什麼不小心一點? 她的學生告訴她,在這種時候,大人都會自以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小孩就倒楣了。「我希望他們可以多信任我們,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做什麼,希望他們可以相信。」她轉述孩子的話提醒大人,在這種時候,先深呼吸吧。問問孩子怎麼了,聽聽他們的說法。

    不是只有孩子希望被相信,大人應該也是吧。所以,孩子也希望大人告訴他們實情。例如,如果大人要參加孩子的活動,或是約好在哪裡跟孩子會合,但到時會遲到、或是到不了,也要跟孩子說實話,不然孩子是會伸長脖子到處尋找、等待大人的。有時,說實話要多花時間說明,可是孩子會感謝大人這麼做。他們希望知道生活中跟他們有關的事。

    作為大人,我們得承認,有時候我們滿偽善的。不幸的是,孩子也知道這一點。當大人的手指一直在電子產品上滑來滑去時,小孩都看在眼裡。我們要小心,我們的行為所傳達出的訊息。如果我們覺得大人需要使用電子產品,也許孩子也是。「我們也要用電子產品,而且不需要用很久。」她的學生告訴她。

    大人忙累時,想要放空、自我療癒一下。小孩常常筋疲力盡,卻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行程。她在文章中列舉學生告訴她的行程:回家作業、數學奧林匹亞、游泳、家教、空手道、學日文,周末也是滿的,而且還要加上做家事,「即使你根本沒空,大人還是覺得你有時間,可以做這些所有他們要你做的事。」 大人需要時間休息、充電、獨處,小孩也是。

    大人總想要自己更漂亮一點、穿更好的衣服、吃得更健康、渡個更好的假、買更大的房子……,但也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釋出類似的訊息。 「他們有時候就是喜歡拿我跟別人比較」、「有時候大人實在對我們期待太多」、「我明明不是個天才,我媽卻希望我是。」有時我們只是在鼓勵孩子,或是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支持,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失望、遺憾。 孩子告訴她,「大人希望我能成為我所能是的、最棒的自己,就讓我做我自己吧!」 #信任 #孩子不說的事 #家庭關係 #心理健康 #育兒 #育兒之道 #親子溝通

  4. 2016年5月6日 · 龔寶寶的迷惑是怎麼發生的在兩個母親之間他是否曾經遭遇什麼樣的孝道或倫理難題其實即便有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大概也沒法對自己的尊長與家庭表示什麼意見。「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能說對於龔寶寶而言那或許真會是一種貼切的寫照吧

  5. 2016年4月25日 · 寶寶心裡苦寶寶怎麼說? ──關於「寶寶」,幾個你沒聽過的歷史典故. 延伸閱讀. 不知怎麼的,「寶寶」近來在臺灣成了流行語,走到哪兒都有人寶寶個沒完。 其實網路世界裡莫名其妙紅起來的東西所在多有,忽然掀起一陣「寶寶熱」,似乎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先別管最近這股風潮是怎麼來的,若要追本溯源,「寶寶」二字,其實頗有一些故事可說。 舉個例子:你有沒有想過「寶寶」這個疊詞,是怎麼跟小嬰兒扯上關係的? 當三國時候的劉備捧著剛出生的阿斗時,他會不會也想叫兒子一聲「寶寶」呢? 另外,古代那些沖齡登基的皇帝,是否也曾經想過要把聖旨的開頭,改成「奉天承運,本寶寶詔曰」呢? (嗯,應該是沒有) Photo Credit: 美國國會圖書館. 故事其實沒有很長。

  6. 寶寶心裡苦只是不說是真的。 根據美國全國兒童創傷壓力網絡(National Child Traumatic Stress Network)的估計,2~5歲的幼兒中,超過一半曾經歷嚴重的壓力事件。 提出這項警告的,是美國麻州的臨床社工師塔佛瑞斯(Megan Tavares)。 她在網路教育媒體《教育烏托邦》(Edutopia)中為文指出,舉凡身體或情緒暴力、恐懼、被忽略、親子關係不良、接觸過父母吸毒的景象或心理健康出問題、社區暴力,甚至發生在他們有明確的記憶力或語言能力之前,以及在胎兒期間的母親遭遇、酗酒等,都足以在幼兒的心理、身體與行為模式留下長久的痕跡。

  7. 雖然很多爸媽到後來都學會理解和解釋寶寶的各種需求但現今有專家統計了3個成人與嬰兒交流的大方向準爸媽不妨先來看看這篇以防寶寶出生時手忙腳亂而還在摸索中的新手爸媽也趕緊從這篇擺脫有溝沒有通的混亂時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