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个主题组成。 公民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学生须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

    • 释义
    • 发展情况
    • 在中国
    • 研究中心
    • 各国教育的比较
    • 特点介绍
    • 近况

    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起源和概念最初是随着民主共和国的产生而产生的。

    公民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最早提出实施的是古代希腊,斯巴达要求将奴隶主子弟培养成体格健壮、忠于邦国的勇敢武士;雅典除培养人的忠诚、勇敢品德外,更注意发展其智慧和审美力,以便公民参加雅典式的奴隶主民主社会生活。

    中国香港

    近年来,发展(公民)教育的理念由香港乐施会引入国内,在NGO的工作领域中逐渐推广。2004年4月在北京、同年7月在香港进行有关发展(公民)教育的初步培训,国内相关民间组织陆续开展培训学校老师和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尝试把发展(公民)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在大家的探索中,各个民间组织遇到诸如理念认识不够清晰、专业培训人力资源匮乏、教育手段不够多样等困难。针对以上情况,在香港乐施会的帮助下,自然之友、绿网(绿色网络联盟)、天下溪三家伙伴团体,联合组织协作者培训(TOT)工作坊,为发展(公民)教育网络的参与伙伴提供共同交流探讨的机会,培养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培训师队伍,并开发在本土进行发展教育的资源和案例,为在基层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和经验。

    中国内地

    中国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此项教育。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1922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始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1924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议定每年5月3日至5月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至此,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 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到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共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但实际操作仍然障碍重重:公民意识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作为状态;伤害公民教育的事件时有发生;传统的政治课还是刚性的,公民课仍然没有提上日程。 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公民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终结政治课,启动公民课,让公民教育进入大中小学的课堂,走向公民社会才有坚实的基础。

    公民读本

    《新公民读本》被称为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 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于2001年成立,是全国公民教育学科唯一的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美国的公民教育更加强调培养积极参与的、有影响力的公民;而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公民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记忆民族兴亡的重要。在中国虽然公民教育的起步比较晚,但是把西方的公民教育和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公民教育并不等同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心骨,旨在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政治方向,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究其本质,公民教育仍然是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向公民灌输统治阶级意志和经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各阶级共同承认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一种教育形式。

    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在称谓、组织方式和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都不相同。

    公民教育研究队伍初现雏形,学术交流开始活跃。随着公民教育研究深入,不少高等院校设立专门的公民教育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德育教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等。另外,一些社会团体也成立有公民教育研究组织,如中国公民教育中心、云南公民教育研究会等。不少高等院校的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的部门也开展公民教育研究。上述机构的教师或学者构成中国公民教育研究的主力军。这些机构或个人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公民教育研究活动,开展公民教育学术交流。

  2. 公民课,学科名称。. 从 19 世纪起到 20 世纪初,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学校普遍开设。. 1923 年中国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颁布《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规定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开设。. 1932 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设公民训练课,初、高中设 ...

  3. 公民社会论者反对国家对公民社会内部事务的随意干涉,强调要从法律上划定 国家权力 和国家行动的边界,确保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使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领域。

  4. 德育及国民教育科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正在筹备的小一至中六的新必修科,旨在透过持续学习加深学生对 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及对国民身份的自豪感并以价值观和态度为导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国民质素从而丰富生命内涵确立个人于家庭 ...

  5. 191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 1917年 中华书局 出版了浙江吴兴人方浏生编辑的国民学校用《公民读本》(两册),台湾教育史家司琦教授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公民书”。 [1] 中文名. 公民读本. 作 者. 方浏生. 出版时间. 1917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目录. 1 历史背景. 2 概述. 历史背景. 播报. 编辑. 《公民读本》“编辑大意”说明主旨是教授“公民所必需之知识及道德”。 教本上册有国家、国民、民族、国体、政体、国会、政府、法院、国民之权利义务、法律与道德、自治和选举等课文,下册有军备、警察、户口、租税、国债、预算决算、货币、教育、生计、公众卫生、外交及欧战等课目。

  6. 《我的小革命:永续生活》是八旗文化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荣幸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