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27日 · 中西方的歷史文化差異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及近四十年的經濟奇蹟當前投資人尤其是海外投資人對中國的悲觀情緒經濟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今天中國與西方的位置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首先我們會討論中國和西方有何差異各自有何獨特之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差異和獨特之處。 大多數西方人都是以西方眼光看中國,而大多數中國人都是以中國眼光看其他國家。 這種差異性導致了許多迷茫和誤解。

  2. 2023年5月22日 · 事實上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基本穩定並沒有因為失業導致政治動盪更不用說權力鬥爭4年後的2002年6月15日,《經濟學人推出題為喘不上氣的中國龍特別增刊它就中國得出結論:「中國的經濟仍然主要依賴國內的增長引擎而這些引擎正逐漸衰退。 過去5年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規模的政府支出。 因此,政府債務正在快速上升。 再加上銀行的不良貸款和國家的巨額養老金債務,這是在製造金融危機……因此,未來10年,中國將會變得更不穩定。 隨着失業率的上升,它將面臨愈來愈大的動盪。 如果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公眾信心可能會崩潰,進而引發銀行擠兌。 結果,接下來10年所發生的事與《經濟學人》的預測相反。

  3. 2023年10月23日 · 2020-2022年三年中國外貿實現了超高速增長2023年稍微跌了一點如此就要說中國經濟要崩潰嗎聊增長的時候得看看基數吧。 看貨物和服務出口總額,中國在2012-2013年超過美國,但一直沒有拉開差距。

  4. 2024年3月16日 · 41. 2024年兩會召開中共二十大換領導班子之後由李強帶領的新政府帶來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而今屆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中國是2023年的輸家」、「中國是反全球化的輸家」、「中國是貿易戰的輸家」……這是《華爾街日報》在2023年歲末報道中國時用的句式。 此外,「中國經濟是否會陷入『停滯的十年』」、「中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這些雜音也不絕於耳。 當然,西方媒體將中國定義為「loser」,這不是一個新聞,而是西方媒體多年來的慣用伎倆,同「中國崩潰論」、「中國經濟登頂論」如出一轍。

  5. 2022年8月24日 · 過去十年不僅中共領導體制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從高速度轉入中低速並成為新常態滴滴電子支付等平臺經濟亦將中國正式帶入科技變革周期和互聯網時代社會層面思潮湧動中國人的世界觀變得不同以往小粉紅崛起成為最具標識性的現象平視世界的一代抱持着對中共和中國的信心與自信登上舞臺。 當世紀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後,中國之變以及中國可以在國際場域發揮的作用,顯得愈發重要。 在二十大前,《香港01》推出「十年總結」系列特稿,以期更好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此為系列特稿第五篇。 十年特稿|從九龍治水到定於一尊 中共領導體制之變 十年特稿.二|不一樣的「黨國」:黨政合一成為國家治理新嘗試 十年特稿·三|最醒目成績單之外 反腐敗常態化不等於制度化 十年特稿·四|意識形態鬥爭硝煙瀰漫 輿論管控成治理最大短板.

  6. 2024年4月17日 · 原因有四個方面: 首先,中國擁有全球最全面的工業體系。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中國自2010年開始成為世界領先的製造業大國,至今仍保持這一地位。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2023年,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35%和附加值的30%。 中國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和緊密聯繫的產業鏈,推動全球製造業持續降本增效。 價宜質高的貿易製成品也對維持全球溫和通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2020年以來,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和西方的「脫鈎斷鏈」破壞了全球供應鏈。 當歐美通脹持續高企時,中國將其消費者價格指數保持在了合理區間。 可以說,中國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和在穩定全球通脹方面的壓艙石貢獻,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認可。

  7. 2024年1月18日 · 然而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指出2023年消費高成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前一年基數較低消費整體在剔除基數效應後仍呈現弱復甦對此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表示有統計顯示疫情期間中國居民的超額儲蓄增加10多兆元當時預計2023年將出現巨大的報復性消費反彈然而事實上居民在消費上還是較為謹慎。 羅志恒認為,諸多因素抑制了消費需求,如部分預售屋未能順利交付、居民購房更加謹慎,導致家電、家具、裝潢等消費低迷;經濟名目增速不及實際增速,股市低迷,導致居民對經濟恢復的獲得感不強,更傾向於增加儲蓄而非消費。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則指出,消費偏弱的根本原因,是收入增長沒有顯著超過GDP增速,因此要提振消費,必須增加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