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回顧個人的轉變之旅,我看到自己的關注點在個體轉化和社會改變之間來來回回。直到最近,我開始看到兩者逐漸合而爲一。 在10-18歲的階段,我特別關注社會改變。大概10歲的時候,就對社會産生興趣。當時觀察到我的村子所發生的變化,生起許多的問題與質疑,爲什麽需要這樣的改變呢?

  2. 2020年8月14日 · 筆者因此建議可以將「AI公共化」作為應用AI技術來實現社會共善的策略 : 以政府部門重要的公共資料8作為誘因(S1),藉由與學術界的跨領域合作(包括人文社會領域並AI技術領域,見S2),轉化成為大眾都可以享受到的成果。. 應用場域可以著重於(但不限於 ...

  3. 2018年7月2日 · 小熊英二《如何改變社會》 從1968年到福島,日本社會中的不同行動者、政治力量與意識形態既有繼承,也有轉變。不變的是,人們仍然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感到焦慮。從1968 年到今天,小熊英二一以貫之思考的問題是——面對這種「現代」的 ...

  4. 2014年5月11日 · 母職作為改變社會的場域. 女性主義學者Nancy Chodorow在《母職的再生產》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一書指出,母職的工作是構成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孩藉由母親開始社會化的歷程,學習社會價值、道德準則、性別關係,以及家庭內外的性別分工,因此, 女人 ...

  5. Chan Is Missing 四十年後的華美電影|2024年4月29日 (一) 15:00-17:00|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第十屆「德勒茲/瓜達希研究在亞洲」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啟事】 主題:科技與生命 Technology and Life 日期:2024年9月28、29日 主辦: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

  6. 網路世代 人文與科技交會. 07:55 2021/02/08. 中國時報. 黃鈺安. 前言:.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特. 近年來網路普及與智慧型手機的問世,每人每日要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