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5日 · Sabatier的策略確實奏效了。 在30歲之際,他已經擁有了高達125萬美元(約980萬元)的投資資產。 但會想起過去的種種,Sabatier承認:「這確實有些太極端了⋯⋯ 我為此犧牲了人生中大部分東西 。 「絕大部分在追求FIRE(提前退休)或財務自由的人在追求過程中都採取了更加謹慎的態度,並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Sabatier表示。 「這正是我曾經不明白,或沒有認真思考過的東西—— 我想的只有︰要麼成功,不然就失敗。 但我並沒有完全後悔,只是希望自己當時可以更輕鬆、更平衡一些。 點擊圖片放大. 你要主導自己的財務自由 犧牲非必須. 對於財務自由的另一個 相同誤解 是︰FIRE(提前退休)必須要以巨大的自我犧牲為代價。

  2. 2024年1月25日 · 現時扣稅年金扣除額上限為60,000港元,意味每年3月31日前一筆過支付60,000港元保費,便能夠趕及稅季享扣餘額。 以薪俸稅17%稅率計算,每年最終可慳稅10,200元。 扣稅+回報 保證IRR高見5.8% 表1用45歲非吸煙男性作例子,供款期為5年,並於50歲起獲發年金,年金領取期為10年。 以保證IRR計算,立橋人壽為各款產品中最高(3.4%)。 如計及扣稅,保證內部回報率(IRR)進一步提升至5.8%。 在非保證回報的扣稅年金方面,5款產品中,立橋人壽同樣為最高達3.4%。 如計及扣稅,其非保證內部回報率(IRR)則提升至5.8%,同樣跑嬴其他同類產品。 另外,市面上部份扣稅年金接受網上投保,方便消費者。 在上述產品中,立橋、恒生及中銀都容許網上購買扣稅年金。

  3. 2024年5月15日 · 誰要報稅? 因應每位打工仔均有$132,000的基本免稅額,代表只要你在今個課稅年度(即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的 年薪超過$132,000 (平均月薪超過$11,000)便有可能要交稅。 即使你沒有收入、收入低於免稅額水平、或者計及扣稅項目後不用交稅,你也需要報稅。 只要收到報稅表,便要在限期內填妥並交回文件。 同時,不論全職、兼職或是炒散,以銀行過數抑或現金出糧,所有應課稅收入(例如薪金、工資、佣金、津貼、花紅、額外賞賜、僱主提供居所的「租值」及退休人士所收取的退休金等)都需要如實申報。

  4. 2022年2月14日 · 高風險投資者. 雷志海指出,初踏入社會的年輕人雖然賺錢不多,但有的是時間,可以採取高風險投資。 在強積金投資角度來看,由於是採取每月供款的方式,因此就算所投資的資產價格下跌,亦是意味在用一個較低的價錢去吸納。 「就好像在掘一個水塘一樣,資產價格跌的時候,所掘的水塘就可以深一點,可以累積到一個大一點的基礎,往後仍有足夠時間等待資產價格回升。 」就算只將投資放到一個市場都沒有問題,因為這類型的投資者已是在用時間作風險分散。 他又認為,只要仍有10年以上時間才退休的打工仔,已經可以選擇高風險的投資策略,因為一般而言,10數年時間已足夠覆蓋到一個經濟周期。 「就算今年50歲的人都可以高風險投資,他仍有15年時間才退休,這15年已能等到一個經濟周期。

  5. 2023年5月31日 · 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又譯為柯比意)是20世紀全球公認的天才建築師,他的現代建築宣言《走向新建築》,在機器時代背景下,探索出了建築工業化主題並實現全球推廣。 當下,全球智能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建築行業在科技賦能之下,進入嶄新的篇章,柯佈西耶對於建築工業化的夢想正在到來。 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本港再工業化,香港建造業界亦嚮應未來建造趨勢,朝着採用創新科技和建築技術,提升本港的建造質量,並透過智能建造元素提升香港建造業界的生產力及競爭力,解決面對的人手、時間和成本等挑戰,未來更值得探索跟內地大灣區城市深化合作,攜手推動建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工程全生命週期的數字化、智能化.

  6. 2021年11月21日 · 隨着職場性別平等成為重要議題,調查發現獲任命為CEO的女性比例在2020年下半年下跌至6%,但在2021年上半年回升至13%,增長一倍以上。 按地區分類,香港的女性領袖佔比亦增加至5%,而新加坡仍以11%的比例,位列亞太地區榜首,其次為澳洲和新西蘭(7%)及中國(2%)。 報告指出,即使獲任命為CEO的女性人數有所增加,但現時女性CEO的人數僅佔全球CEO的6%。 至於平均年齡方面,全球CEO的平均任命年齡為49歲,其中25%的CEO上任時不足45歲,而全球CEO的平均任期為6.6年,當中新加坡以8.4年位列亞太地區榜首。 作者:廖淑瑩. 責任編輯:劉子瑜. (節錄) 【原文: 全球新任女CEO 上半年增至13% (收費文章)】 =====.

  7. 2023年1月11日 · 近日,Netflix推出華爾街吸金惡霸馬多夫(Bernard Madoff)的紀錄片,這部謎你影集訪問多位受惠者、員工、吹哨人及執法人員,嘗試重新勾劃出馬多夫是如何鋪陣騙局,受害人又如何上當。 馬多夫曾是華爾街著名金融經紀人、前納斯達克交易所主席,也是華爾街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的策劃者,吸金達640億元,受害者遍佈100多個國家,其中更涉及大型金融集團和各界名人,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馬多夫虧損客戶數百億美元,騙局才最終破滅。 無數投資者原以為他是受人敬重的華爾街大佬,沒想到信任他的後果是陷入生活困境。 馬多夫最終因證劵欺詐、洗錢、偽證等11項控罪,於2009年被判150年監禁。 他在2021年在獄中逝世,終年82歲。 什麽是「龐氏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