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1月30日 · 責任與承擔:活佛師尊說故事. 一、責任來自於自覺與發心。. 愿力,非指派,亦非賦予,實乃仁心之發動。. 二、承擔乃責任之踐履。. 有承擔,乃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有承擔,縱或吃盡苦頭,亦甘之如飴,不覺委屈。. 三、如何展現白陽弟子之 ...

  2. 老神父墨林在片子一開始是個考古學家,於沙漠中發現了惡魔雕像PAZUZU,沙漠中甚至有惡魔的殿堂出現。 這些都是劇中不祥的伏筆。 (墨林神父的事蹟,後來成為2004年「大法師:吸魂首部曲」的主要內容。 墨林神父,在劇中成為唯一付出生命,為驅魔犧牲的人。 而比較具有衝突性的是年輕神父卡拉斯,他是個具有精神科專業的神父,當他接到教廷指派去幫助被附身的少女時,一度以為只是出身單親家庭所致的心理疾病。 其中,卡拉斯神父投入宗教後,仍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教會給予他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內心中也有「心魔」 ,即是無法照顧年老的母親,母親直到死亡都怨恨兒子,以及奪走兒子的宗教,這心魔使得卡拉斯神父一度對自己的信仰動搖,這個脆弱的心靈到最後也在驅魔關鍵時投下全片的震撼彈。

  3. 2021年2月19日 · 是否南轅北轍、愈趨愈遠呢?. 如是若僅怯弱而住,全無所益,反漸怯劣,故應善知諸能修證菩提方便,策舉其心,則辦諸利如在掌內。. 經過前面仔細分析觀察、如理的決擇以後,我們就了解:如果單單看見事情就害怕、退怯,那是一點好處都沒有 ...

  4. 梵語आचार्य (ācārya),音譯阿闍梨、阿闍黎、阿遮利耶,謂其能為人軌範,矯正弟子行為。 依《四分律》可分五種:一、出家阿闍黎,即比丘剃度之師也。 謂出家者必須依師而得剃度。 二、受戒阿闍黎,即比丘受戒之師也。 謂出家者必須依師求受戒法。 三、教授阿闍黎,即比丘教授之師也。 謂既得戒法,必須得師教授威儀。 四、受經阿闍黎,即比丘受經之師也。 謂出家者必須依師受習經文,解說義理。 五、依止阿闍黎,即比丘依止之師也。 謂比丘度夏,當依師住,或依止作宿。 我要檢舉. 台長: rwaylin.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教下、宗下、教外別傳. 八退法. 斷德、智德、恩德. 增上生. 人氣 (17,970) | 回應 (0)| 推薦 ( 0 )| 收藏 ( 1 )| 轉寄.

  5. 2015年12月1日 · 道場辦事人才如何責任負起. 前言︰ 綱站前賢所分享的成全資料. 先天道場的「辦事人才」,是替上天專門辦理三曹普渡收圓之大事,比一般眾生更應明理實修,師尊慈悲︰「辦道盡心,修道修心,犧牲生命奉獻一切給有情眾生」,祖德根基佛緣皆是具足 ...

  6. 2020年11月3日 · 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 所修 菩提有大威力。 第一種初發心緣: 善男子、善女人,親見諸佛及諸菩薩不可思議的神變威力,或者從可信者處聽到如是事蹟。 見聞之後,心想:無上菩提有大威德,能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神變威力。 由此種見聞的力量,對大菩提深生信解而發起菩提心。 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第二種初發心緣: 有一類人雖未現見或聽人述說諸佛菩薩的神變威力,但由聽聞法師說法,依靠無上菩提微妙正法教授,聞後生起甚深信解。 由聽聞與深信的力量,對佛陀的智慧產生信解,為了獲得如來微妙智慧而發菩提心。

  7. 2021年2月23日 · 歡喜力是最初積極投入善法的動力,又是行善堅持不斷的保證,修任何善法都不可缺少,所以要遵循方法引生歡喜力。 金二、引發歡喜力的方便分二: ① 無飽足心之相 ② 於因無飽足. 木一、無飽足心之相. 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 ”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 應當發起何種無飽足之相呢? 如《入行論》說:“菩薩對自己所作的善法,要像孩童盼望玩遊戲的樂趣那樣,極其熱愛,永無滿足。 ”這是說,應當努力發起歡喜心,像孩童玩遊戲那樣,沒有滿足。 木二、於因無飽足分三: ① 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理應無飽足. ② 行善能獲暫時究竟無罪安樂,理應無飽足. ③ 故應發起無飽足意樂. 水一、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理應無飽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