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體路 Sportsroad. 發布於 2021年06月24日03:19. 已追蹤. 【體路專訪】奧運延了期,也缺了海外觀眾,甚至看台亦可能變得鴉雀無聲。 運動員奮鬥十年,為的就是在萬眾矚目的舞台上獻技。 如今依然矚目卻非萬眾,如果只有一張門票,要港將們選一人成為最重要的觀眾,他會是誰,又願不願意跟他走? (圖:受訪者提供) 「少年劍神」,這個稱號或多或少反映了張家朗(Edgar)的能力,贏過亞錦賽、世青賽金牌,世界排名最高升至第5位,這位年僅24歲的劍手一次又一次締造歷史,漸漸已經成為香港男子花劍隊的中流砥柱。 然而,張家朗的成功,除了是他的努力不懈外,一切的起源都是來自「張爸」張子倫及「張媽」陳雪玲當初成就家朗踏入全職的決定。

  2. 由席尼墨菲飾演的奧本海默全名為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通常譯為「歐本海默」),1904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猶太家庭,18歲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以最高榮譽畢業並到歐洲進修,當時的歐洲已經開啟了對量子力學的研究,但美國卻尚未起步,奧本海默回到美國教書,並帶起量子力學的研究風潮。 成名後受邀參與二戰期間的「曼哈頓計劃」成功研究出原子武器,因而被稱「原子彈之父」。 諾蘭《奧本海默》劇情背景知識 2. 「曼哈頓計劃」是什麼? 「曼哈頓計劃」是美國軍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啟的軍事研究,取名由來為,1939年為了研究原子武器成立了相關委員會,並將總部設在曼哈頓,因而有此計畫名稱。

  3. 娛樂 on LINE. 更新於 2022年10月16日08:27 • 發布於 2022年10月16日08:00 • 洪逸邦. 「五黑一白」是熱門迷因圖之一(網上圖片) 近年網絡迷因(meme)文化風行,最熱門迷因圖包括一張由白人女孩及五個黑人構成的「五黑一白」,圖片明顯來自色情影片截圖,雖然畫面搞笑,但原來女主角背後有段淒慘經歷。 Julienne Frederico年僅17歲就成為媽媽。 (網上圖片) 相中女角色Julienne Frederica生於1995年,擁有愛爾蘭、意大利、烏克蘭、印等安等多國血統,身形嬌小的她身高只有149厘米,因為自小父母離異,她經常因為搬家而要轉校,一直朋友不多,只一心讀書。

  4. 該劇以一則神祕訊息為開端,講述一群少男少女某天突然收到一則由5年前逝世同學萊拉發出的短訊:「好想你們,大家回到島上見一面吧! 」眾人決定在萊拉的忌日當天,重回記憶中的荒島悼念好友,並查明究竟是誰發出這條惡搞短訊。 原定逗留一天的12名男女,期間不斷互相猜忌,新仇舊恨在一夕瞬間爆發。 萊拉兩位前男友麥克和布優大打出手,墳前更出現死魚,此時有人大膽推測她仍然在生,並藉此向眾人報復。 原來當年曾有人公開麥克和萊拉的私密影片,把她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向來稱兄道弟的同學們各懷鬼胎,荒島逐漸淪為血腥的大型競技場,為了自保,人人大開殺戒。 全員惡人的演出看得人頭皮發麻,堪稱泰版《大逃殺》。 該劇還有不少男生強勢求愛、女同學穿比堅尼情節。

  5. 星島日報. 更新於 2021年12月10日06:06 • 發布於 2021年12月10日03:30. 湯怡突破演繹被虐盲女。 由湯怡(Kathy)、吳卓羲、潘燦良主演、葉念琛執導的英皇電影《致命24小時》,香港已定於明年1月6號公映。 Kathy在戲中有突破性演繹,除了為飾演失明人士進行連串的前期準備工夫,更慘遭百般凌虐,為求入戲不斷爆喊,Kathy猶有餘悸:「令我產生好大陰影! 戲中Kathy飾演阿寶,周旋於「致命老公」楊耀華(吳卓羲飾)及「復仇喪男」鄭文迪(潘燦良飾)之間,更首度演繹盲女角色,她曾到盲人中心做資料搜集,又試過蒙著雙眼體驗失明人士的真實狀況,「原來人突然失去視力,的確會產生一種恐懼感,連平日做慣做熟的煮飯、劏魚,當你看不到的時候,真的會覺得特別恐懼。

  6. DramaQueen電視迷. 更新於 2021年06月18日07:29 • 發布於 2021年06月18日05:07. 德國作家法蘭克薛慶(Frank Schätzing)代表作海洋生態驚悚小說《 群 》( The Swarm )自 2018 年傳出要改編為影集後,歷經多年開發終於公開演員,跨國卡司群包括台灣觀眾熟知的日本男星木村拓哉也在其中。 《群》描述世界各地突然出現了與海洋有關的離奇事件,秘魯一名漁夫從海上消失、法國頂級餐廳裡的龍蝦自行爆炸、加拿大沿海鯨群攻擊民眾、澳洲和印尼劇毒水母聚集岸邊。 生物學家西谷約翰遜、鯨魚研究員李奧安納瓦克意識到有什麼在利用大海來反撲人類。 海的世界裡,似乎有了什麼聯盟。 但,究竟是什麼樣的計畫? 又是「什麼」導演了這一切?

  7.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蔡彥俊表示,相較於傳統指尖的採血不適,而且只能一次性監測,CGM具有即時監測好處,讓病患有更好的個人化糖尿病管理,他觀察,近年來,因為CGM在臨床研究的進展以及數據的累積驗證,除了廣泛用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也開始擴展至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體重管理、營養、代謝追蹤等應用範疇。 而談起血糖偵測方式的演進,蔡彥俊也說明,血糖計最早從1960年先推出「水洗式血糖儀」,接著1970年代有所謂的「擦血式血糖儀」,隨著生物電化學的技術革新, 2000年開始有檢測庫倫電量法的血糖儀,因僅需採集指尖少量的血液就可以測量血糖濃度,逐步成為現今全球廣泛使用的自我血糖監測主流(B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