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正選
    後備
    入球
    黃牌
    紅牌
    上陣
    賽季 20230
    1
    0
    0
    0
    1
    Community Shield11:00 上午 EDT
    8月 10日vs曼聯
  2. 2018年4月14日 · 榮升祖母的易小玲現從事保險經紀,多年來努力走出陰霾。 杜特爾特早前到海南出席博鰲論壇前,曾在馬尼拉稱「我需要中國」,又稱「我就是愛習近平」。 他與習近平在博鰲會面後,菲國獲中國5.74億港元經濟援助。 (菲人質事件)

  3. 2014年11月28日 · 【明報專訊】寫作卷給分項目主要包括內容(40分)、表達(30分)、結構(20分)、標點字體(10分),其中以內容佔分最多。內容,包括文章的立意和取材。 什麼是立意?立意,指文章的主題、中心思想。我們要問自己,寫這篇文章,有什麼目的?

  4. 2021年4月28日 ·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爭霸中最具代表的五個諸侯,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高舉仁義大旗的宋襄公被廣泛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 (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雄心勃勃,想模仿齊桓公稱霸,他聯合衛、許等國進攻強國楚國的附屬國鄭國,楚救鄭伐宋。 宋楚兩軍戰於泓水,當時宋軍已擺好陣勢,楚軍則還在渡河,宋襄公的哥哥子魚提議,敵眾我寡,趁楚軍尚未完全渡河,大舉進攻,楚軍必敗。 襄公回答:「不要緊,先讓敵軍完全渡河,穿戴整齊的裝備,佈好陣勢我們才進攻。 」結果弱小的宋軍被楚軍擊潰。 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卻說:「君子不加害受傷的人,不俘虜頭髮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藉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 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後代 (按:宋國國君是殷商王族後裔),也不會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

  5. 2015年10月2日 · 八仙嶺山火的老師護送學生脫離火海卻不幸犧牲性命、福島核事故五十死士甘願冒生命危險留下來為電廠緊急維修──因為有人肯留在最後,所以才拯救了無數寶貴的靈魂。 試想像,若人人皆爭先恐後,不願留在最後的位置,無人肯承擔責任,可想而知,一條隊伍必定會變得混亂不堪,而那些陷入危難的人之命運也不堪設想。 「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這種緊跟着前人如綿羊般盲目亂竄的處世態度,雖然能為人帶來一時的利益與安逸,但卻奪去了人之為人求變、求進步、求突破的機會,甚至拖倒社會前進的步伐,令人逃避他們皆當負的責任,對個人、他人與社會都帶來極大禍患。 這種消極的態度並不是我們應推崇的。 我們需要的,是不畏險阻、不怕吃虧,甘做第一,甘做最後的勇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值得過活的人生。 圖:資料圖片. 文:黃蕊獻.

  6. 2015年8月6日 · 【明報專訊】卑詩最高法院最近公布一項裁決指,溫哥華華人浸信會將一名前主任牧師無理解僱,是過度不理智,現判這名來自香港的牧師可獲賠償逾8.4萬元。 牧師江耀全 (Alfred Yiu Chuen Kong,譯音)從2011年1月1日獲溫哥華華人浸信會聘用為主任牧師,但在2013年10月4日,教會解僱他,和給他6個月的代通知金。 與妻子從香港到溫哥華的江向法庭爭辯,代通知金應該為12至18個月,他亦要追討加重性損害賠償和懲戒性損害賠償各3萬元。 卑詩最高法院法官芬特 (Gordon Funt)於上月作出裁決,判江可獲12個月的代通知金,即共54,520元,另外也可獲3萬元的加重性損害賠償,但法官拒絕他所要求的懲戒性損害賠償。

  7. 2015年2月1日 · 34歲的何競勛現在是香港某上市發展商的結構工程助理項目經理,亦在職訓局的才晉高等教育學院當導師,以自身經歷鼓勵副學位學生。 談到中學時成績,何競勛說﹕「那時感覺自己成績不好,但沒想到差成這樣。 以前可能不懂如何處理學業問題,只專注自己喜歡的範圍,例如數學,其他科都忽略了。 」家人認為他最好先學懂一門手藝,於是他報讀了土木工程高級文憑,始發現自己很感興趣,讀得更投入。 IVE生初讀港大 曾感尷尬. 因為IVE老師的鼓勵,他畢業後報讀港大土木工程。 初讀港大,何競勛不太敢講自己曾讀IVE,「始終不是『正常途徑』入去,都有少少尷尬」,而且自己基本功不太好,在英文、數學上要追上其他同學也感困難,要付出更多努力。 工程師深造可持續發展.

  8. 2023年11月10日 · 文本互涉亦稱互文性,由克莉斯蒂娃於1966年提出,指作者將其他文字借用及轉譯到個人作品之中,並加以改造的寫作情况。 在互涉的過程中,文本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與另一些文本交替出現。 吸納和被吸納的文本成為彼此的情境,互相影響,不但延伸出新的文本脈絡,被吸納的文本亦被賦予了新意義,增加兩者的可讀性。 借固有文本創出新故事. 香港近代著名作家劉以鬯 (1918-2018)富有創新精神,不停「求新求異」、挑戰新寫法,到今天重讀他的小說,仍有耳目一新之感。 他於1977年出版小說集《寺內》,其中的同名短篇小說就是他嘗試用文本互涉的寫作手法來完成。 〈寺內〉以元代《西廂記》中張君瑞和崔鶯鶯的故事作基礎,配合現代思維與用字,將古典小說改頭換面,重新表達,為眾角色加添新的形象。 如第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