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正選
    後備
    入球
    黃牌
    紅牌
    上陣
    賽季 202310
    4
    1
    1
    0
    14
    超級聯賽終場
    5月 19日vs般尼茅夫
    W
    2 - 1
  2. 活動詳情. 緣路有你. 活動詳情. 本會所提供各項婚前培育課程均切合香港天主教教區婚前準備的要求,完成課程後可獲發證書一張. 活動詳情. 由專業律師講解有關離婚的法律問題. 由專業調解員介紹家事調解服務. 活動詳情. 2024年6-7月夫婦活動. 活動詳情. 瀏覽更多. 最新消息. 【賽馬會「婚姻 ‧ 再思」計劃】 2024-06-03. 【婚姻‧再思】 2024-04-26. 瀏覽更多. 文章分享. 婚前準備. 未有準備的懷孕. 瀏覽更多. 婚姻生活. 一頓晚餐.

  3. 2021年6月8日 · 下一篇 愈走愈甘甜的婚姻生活. 本會是一所天主教志願機構,於1967年正式註冊為服務社團,並以促進美滿婚姻及促使父母善盡天職為宗旨。 我們率先推出了各種嶄新的家庭及婚姻服務,如為天主教未婚夫婦而設的教友婚前培育計劃。 在2000至2001年,FOCCUS婚前評估服務、性障礙治療服務和教友補禮亦相繼成立。

  4. 1. 離婚適應輔導. 協助離異夫婦: • 面對分居或離婚時所遇到的情緒困擾和心理衝擊. • 處理家庭生活轉變所帶來的問題和壓力. • 訂定生活目標. • 處理與離異配偶的衝突. • 解決管養子女的困難. • 協助離異父母瞭解子女的心理和情緒. • 處理於分居或離婚後的親子關係. 2. 兒童輔導. 協助離異家庭的兒童: • 適應家庭生活轉變. • 跟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相處模式和關係. • 處理於面對父母離異時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問題. 丙.離異階段情緒調適小組及講座. 協助離異人士調適離異階段所面臨的情緒衝擊,當中包括:衝突處理小組、舒緩情緒小組、婚姻調解講座等。

  5. 透過提供輔導服務,本中心輔導員與當事人共同評估當事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發展有效處理問題的方法,幫助個人調適情緒,從而培養健康的人生。 婚姻輔導. 夫婦溝通與衝突. 建立夫婦親密關係. 夫婦性愛生活. 處理婚外情危機. 育兒及子女管教. 家庭關係. 姻親關係. 個人輔導. 情緒健康(如抑鬱、焦慮) 人際關係. 戀愛/婚前關係. 工作壓力. 個人成長發展. 輔導員簡介. 本中心輔導員擁有多年從事輔導的經驗及培訓。 更多資料. 輔導內容 嚴守保密. 服務時間及收費. 備註: 本輔導服務由香港公益金贊助部份經費。 服務地點. 香港皇后大道中181號. 新紀元廣場低座1樓101室. (鄰近上環港鐵站E2出口) 查詢. 電話:2810 1104. 傳真:2526 3376.

  6.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高特曼(John Gottman),形容兩個人的婚姻關係,就如一間親密屋子,一間屋子先有兩根大柱子,即是信任與委身,當彼此有了互信的基礎,願意承諾進入一段關係,這個關係便如房子,開始一層一層地建立起來了。 房子的第一層是「愛情地圖」,在婚姻中,我們需要持續透過彼此互相認識、互相了解,在關係中保持對對方的好奇,來建立關係。 高特曼(John Gottman)擬了多題愛情地圖的習題,幫助伴侶彼此了解。 以下羅列了一些夫婦互相訪談的題目: 我最喜歡的一次假期? 最討厭甚麼食物? 我最擔心的健康問題是甚麼? 我最喜歡哪部小說或電影? 我最喜愛的餐廳? 我最喜歡的禮物是甚麼? 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誰是我最大的支持? 我最喜歡的週末活動? 我最大的恐懼或災難是甚麼?

  7. 2021年9月1日 · 結語. 對很多父母來說,陪伴青少年子女一起成長,實在考驗個人的情緒智商,及需要承受因子女轉變所帶來的衝擊。 因此,青少年子女的家庭,會時常出現三號風球高掛的情況。 在此期間,維繫良好的夫婦關係,維持家庭的穩定性,使孩子的成長需要得到滿足,尤為重要。 資料來源: 本文選自《橋—婚姻及家庭季刊》。 第155期。 2021年9月. 上一篇 用行動來說出「以孩為本」 返回. 下一篇 我和我的「活躍」弟弟. 本會是一所天主教志願機構,於1967年正式註冊為服務社團,並以促進美滿婚姻及促使父母善盡天職為宗旨。 我們率先推出了各種嶄新的家庭及婚姻服務,如為天主教未婚夫婦而設的教友婚前培育計劃。 在2000至2001年,FOCCUS婚前評估服務、性障礙治療服務和教友補禮亦相繼成立。

  8. 「親和坊」旨在為有需要的離異家庭提供一站式「以孩為本」的共享親職支援服務,協助離異父母及孩子療癒傷痛、學習新的相處模式,共建親職計劃,並讓孩子能與父母雙方保持穩定的聯繫,繼續擁有父母雙方的愛與關懷。 服務目標. 促進離異父母,有效地履行「以孩為本」的父母責任. 協助離異家庭的孩子過渡因家庭變遷所帶來的壓力. 提供親子接觸機會,讓孩子可在一個安全及友善的環境,與非同住父/母保持正面的接觸. 向公眾人士推廣離異父母責任及共享親職的理念. 服務內容 (給父母的服務) 「共享親職」輔導服務. 親職協調服務. 督導聯繫服務及交接. 「以孩為本」共享親職工作坊及講座. 治療性小組及課程. 同路人互助小組及義工服務. 服務內容 (給孩子的服務) 孩子適應輔導及小組. 服務內容 (給家庭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