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張徹 (英語: Chang Cheh ,1923年2月10日—2002年6月22日),原名 張易揚 ,於 上海 長大。 武俠電影 導演。 張徹曾與 邵氏電影公司 另外三位擅於拍攝古裝或武俠片的名導演 李翰祥 、 胡金銓 及 楚原 合稱「四大帥」或「邵氏四大導演」。 [2] 生平 [ 編輯] 張徹的父親是浙系 軍閥 。 張徹早年在上海生活,曾就讀 上海市上海中學 ,繼而於1937年往後赴重慶完成中學學業,1940年代畢業於 重慶 國立中央大學 ( 南京大學 )。 [註 1] 抗戰 後為 張道藩 提拔,管理文化活動,接觸電影界人。 1948年到 台灣 拍攝電影《 阿里山風雲 》,是臺灣在 二戰後 第一部電影。 之後為 蔣經國 延攬成其幕僚,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簡任專員,軍階至上校。

  2. 張徹. (香港導演,香港星光大道表彰人員之一) 鎖定. 張徹Cheh Chang,1924年1月17日 [6] ~2002年6月22日),原名張易揚,原籍 浙江 青田 , [7] 出生於浙江 杭州 ,成長於 上海 , 中國香港 導演 、 編劇 、 演員 、 製片人 、 監製 、作詞。 [6] 1940年,在 中央大學 (現南京大學)修讀政治時,參加文化運動委員會。 1947年,編寫了第一個劇本《 假面女郎 》。 1949年,自編自導的處女作《 阿里山風雲 》,揭開了戰後台灣電影的帷幕。 [6] 1967年,執導《 獨臂刀 》,票房突破百萬,由此帶來“百萬導演”稱號。 [7] 1970年,憑藉電影《 報仇 》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導演。

  3. 活動. 廿載回眸. 張徹──回憶錄影評集. 張徹電影的陽剛武力革命──代序二. 張徹和胡金銓被公認為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間掀起香港電影新武俠世紀的兩大旗手他倆的影響都很大很深。. 相比之下,胡金銓的佳作無疑特別精細、靈妙,張徹作風則 ...

    • 導演
    • 演出
    • 出品

    1940年代

    1. 1949年 阿里山風雲 / Happenings in Ali Shan

    1950年代

    1. 1957年 野火 / Wild fire

    1960年代

    1. 1965年 蝴蝶盃/ The Butterfly Chalice 2. 1966年 虎俠殲仇 / Tiger Boy 3. 1966年 邊城三俠 / Magnificent Trio 4. 1967年 斷腸劍 / The Trail of the Broken Blade 5. 1967年 獨臂刀 / One Armed Swordsman 6. 1967年 大刺客 / The Assassin 7. 1968年 金燕子 / Golden Swallow 8. 1969年 大盜歌王 / The Singing Thief 9. 1969年 獨臂刀王/ Return of the One-Armed Swordsman 10. 1969年 飛刀手 / The Flying Dagger 11. 1969年 鐵手無情 / The Invincible Fist 12. 1969年 死角/ Dead End 13. 1969年 保鏢 / Have Sword, Will Travel

    1972年 惡客 / Angry Guest
    1977年 應召名冊 / The Call Girls

    1970年代

    1. 1974年 吸毒者 / The Drug Addict 2. 1974年 電單車 / Young Lovers on Flying Wheels 3. 1974年 怪人怪事 / A Mad World of Fools 4. 1975年 後生 / The Young Rebel

    1980年代

    1. 1981年 術士神傳 / Ninja in the Deadly Trap 2. 1989年 義膽群英/ Just Heroes

  4. 張徹先生在其年輕時雖曾從事過短暫的政治生涯但他的電影和行事為人卻一點也不政治」。 他有藝術家的浪漫知識份子的風骨為人坦蕩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虛懷若谷兼有容人的雅量卻沒有如一般政治家的權謀和機心張徹又從不多言也從不虛言他把該說的話都放在電影和文字裏他那揮灑自如的影像結構和文字運用都有着極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每每流露出他的真性情真性格。 他的電影說的是大仁大義,又兼顧到人之常情,有武亦有俠,氣度恢宏而又從容不迫,看後每有令人蕩氣迴腸的痛快感。 張徹閒話少說,卻愛才、惜才,又能慧眼識英雄,曾跟他合作無間的編劇家倪匡和邱剛健、武術指導唐佳和劉家良、攝影師宮木幸雄以及一眾幕後功臣,都是深具名望和創意的一時俊彥,在張徹的電影中有着巨大貢獻。

  5. 張徹文思敏銳正式投入香港影壇前於報章撰寫影評由是受邵氏力邀加盟日後身兼編劇和導演張徹在本書的回憶錄部分首次撰述外界知之甚少的童年生活以及憶述他由年少從政以至從影的經過細說自己於不同時期的探索具見由他帶起的上海灘片」、「小子片等電影類型的源流此外本書的影評集部分選輯了百多篇他寫於五六十年代的影評文中對中外影片的評價反映他對電影的識見和抱負與其日後的作品相對照頗堪細賞和剖析。 張徹(1924-2002)所著的《回憶錄‧影評集》,由吳宇森導演和影評人石琪先生撰寫序言,全書368頁,包括珍貴工作照、生活照及劇照,並包羅他所編、導、監製或出品的百多部影片的資料。 中文版,2002年出版,售價港幣100元正。 中文版現已售罄。

  6. 2016年2月19日 · 可以說張徹導演的電影不只是改變了其時香港影壇更深遠地影響了香港電影以後的發展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