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4日 · 國家秘密設「指明披露」答辯機制 聚焦事件嚴重性 「難設指引」.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明報專訊】國際流行文化盛事「ComplexCon」首次「衝出」美國並選擇在香港舉辦,一連3日活動昨天為第二日,只開放給購票者參加的市集首天開放 ...

    • 區分文化事業及文創產業
    • 文化創意的重要性與社會功能
    • 香港文化優勢與經濟轉型
    • 缺整全政策推動發展

    近幾年香港出現不少所謂文創活動、商品與園區,好像很多事物都與「文創」沾上關係,坊間掀起文創熱潮。在討論具體推動文化創意(文創)產業(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政策前,筆者嘗試先釐清文化、藝術、創意及產業的定義及其之間關係,以減少誤解與混亂。「文化」一詞,廣義指社會內人民共存接受的價值觀、信仰、生活方式、習俗與藝術等;狹義主要指藝術(或稱文藝),而文藝大多涉及創意或創新,但不一定含高科技或具產業價值。 嚴格來說,我們要區分着重社群教化、需政府補助的「文化事業」,與市場化、具經濟產值的「文化創意產業」。台灣文創政策研究員劉新圓曾說,「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或「文創產業」(三者一般被互通使用),就是指利用文化創意和精神訴求來創造財富的產業。文創最主要元素就是文...

    人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後,會進一步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感。作為國際都會樞紐,香港極需更多文創發展,以提升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創在個人、社會與經濟有不同的內在及工具價值,內在價值除可作自我表達獲得喜悅,讓人們多了解自己和他人想法感受,也能豐富滋潤我們的精神生活。文創的工具價值在提升人民素養、社會團結和歸屬感,推動社會進步。文化代表一地的靈魂,其體現往往是最能觸動人心的軟實力。在一些歐洲國家,資助文藝是政府責任,觀賞文藝被視為公民責任。 香港一向較忽視歷史文物與文化底蘊。文化可構成一個城市的生活風格與身分定位,港人要思考如何令香港這個中西融合的城市有其文化特色、個性和韻味,這要有她自己的文藝創作、古蹟記憶和文化信念價值;但文化建設不是短線見效,其效應需長時間持續醞釀與沉澱。 很多人都同意...

    長期以來不少人對香港文藝發展的觀感並不正面或全面,他們認為較蓬勃的如影視和文物拍賣等行業都只與商業賺錢有關,而文化層面在政府議程與預算上一向不受重視,故視香港為「文化沙漠」。 筆者覺得這些看法偏頗落後,忽視了香港一直有的獨特嶺南文化「獅子山精神」,及回歸後在文化活動發展的努力和成果。例如硬件方面,政府花數百億元建造、佔地40公頃的西九文化區,及其他重點場館(包括大館與東九文化中心);軟件方面如舉辦大量高水平國際化文藝盛事(例如香港藝術節、國際電影節),加上資助藝團及藝術家發展、引進國際一線畫廊及文物拍賣行等。 香港一直有中西薈萃優勢及廣泛國際脈絡,在自由開放氛圍中人才輩出,產生很多優秀文創作品,令更多大眾喜愛文化藝術。經長時間醞釀與發酵,現時可算是文化發展的初成熟期,再適當結合文創與營商,可...

    影視業雖在香港回歸後顯得較低沉,但近年整個文創產業漸成為香港經濟高增值及多元發展的重要動力。政府數據顯示,在2018年文創產業從業員有21萬人,佔總就業人口的5.6%,增加價值達1178億元,佔GDP的4.4%。2020年,香港有超過4萬間文創企業,產業的增加價值由2009年約633億元,倍增至2019年約1293億元。但畢竟與日韓台等地比較,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明顯較落後,應仍有很大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香港應該反思如何提升其文化效益、文創收入與文化軟實力。 從2015年起,每年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均有提及創意產業,可惜至今仍未有一整全政策推動產業發展,漸變無為;資源投入仍遠不足,也不夠專業。林鄭月娥2017年上任特首後,幾年來只着重大幅投資創科,在文創方面的投入明顯較少,更少談及...

  2. 2024年2月16日 · 文化藝術盛事委員會早前預計,紅心可吸引逾10萬人次參觀。 巨型飄浮紅心「Chubby Hearts Hong Kong」前日(14日)起在本港展出,「迷你版」紅心亦於全港各處快閃。

  3. 2022年11月23日 · 從梵高餐廳到莫奈花園、故宮文創口紅到三星堆精品茶具,藝術授權成為文化傳播的方式,而文創產品也能成為文化載體。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每日報章原版及昔日報章原版** **桌面網頁版:由訂閱日起計最多10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閱讀工具: 200MB剪報、200個書籤、新聞搜尋器及個人化新聞設定. 上 / 下一篇新聞.

  4. 2021年7月19日 · 即時文摘. 2021年7月19日星期一. 明醫識藥:推動中醫藥普及教育的意義(文:趙永佳、施德安、雷恩) (09:00) 圖2之1. 中醫醫院預計於2025年第二季啟用,為市民提供門診及住院服務,象徵香港中醫藥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回顧過去30年來的中醫發展,中醫經歷了一系列的專業化進程,香港市民對中醫藥的信心也不斷增加。 我們的研究發現,市民對中醫藥知識的認識仍不足夠,有機會影響他們的健康及使用中醫的意願。 然而不少受訪者都表示有興趣進一步認識中醫藥知識,故此我們認為,政府在中醫醫院啟用前,也應該着手積極推動中醫藥普及教育。 市民對中醫藥知識有偏差.

  5. 2021年7月5日 · 2021年7月5日星期一. 港聞二. 下一篇 上一篇. 啟勝:將逐步引入旗下管理商場. 圖1之1 - 朱啟明. 【明報專訊】新鴻基地產集團旗下啟勝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董事朱啟明(圖)表示,公司早察覺到管理的部分商場洗手間有時會出現排隊等候的情况,對於商場顧客來說是不太好的體驗。 去年6月,有同事在研討會中聽到blutech的方案,啟勝覺得十分切合要求,所以瞬即決定使用。 只是在數據處理方面,雙方需要磨合。 數據或反饋發展商助設計新商場. 朱啟明續稱,哪些資訊讓哪些員工知道,雙方要深入商議,讓blutech微調設計。 例如,清潔員工只需要知道哪個廁所需要清潔或有需要補充物資等。 不過,經理級要看到各種大數據,例如是否有某些洗手間的使用人次特別高或特別低,是否和它的位置有關等。

  6. 【明報專訊】講起近年當紅的學術普及團體,肯定要數好青年荼毒室。 由一開始在網上發表哲學普及文章、主持已被腰斬的香港電台節目《哲學有偈傾》,到近年參演「試當真」短片、在Serrini的演唱會粉墨登場,開了學術普及的新風氣。 團體成員主要是二、三十多歲的哲學研究生和已出道的大學教員,愛追求真理、重視思辨,以傳播知識為職志。 但他們也是凡人,有自己的際遇和煩惱。 今次請來其中兩位成員豬文(鄺雋文)和阿泉(關灝泉),談談他們的成長與掙扎。 上 / 下一篇新聞. {講樓達人}胡國威 賀慧恩 瘋狂樓市裏的回應與陪伴 Give and take,有冇玩過? 灣仔商場仔有間舖頭仔 幫社區幫街坊 周日話題:《魷魚》熱賣 秘技就在S.Q.UI.D. 周日話題:傳統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