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廣論消文265-1 若受用時,當作是念,為利他故受用此等。. 廣論消文265-1 265頁10行-266頁1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如是修習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諸佛菩薩傳記等後,亦當引發能捨之心。. 通過修習慈悲心以及思惟諸佛菩薩的傳記等,也會發起能捨的善心。. 總之 ...

  2. 2020年12月30日 · 隨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回向成辦有情現前究竟廣大利樂而行佈施,則由依於一一有情得爾 福,速當圓滿福德資糧。 “ 對眾生佈施善根 ”,其實是修回向善根。 無論修了大小何種善根,都以至誠心回向成辦有情暫時和究竟的廣大利樂而佈施 ...

  3. 2020年10月22日 · 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 此非方便之說,而是有根據的,因此寧可捨棄生命也要守好戒律。. 所謂根據,從結果而言,捨掉壽命頂多只是犧牲這一世,而毀壞戒體是要在十億世當中受苦,而且受苦的程度超過斷命根。. 這樣對比,就知道戒重於生命,為了 ...

    • 對學運「向下沈淪」論的質疑
    • 文大美術系事件--全新的學生運動模式!?
    • 事件參與者的回應

    台灣的學生運動在日據時期以反帝、反殖民、反封建的議題初試啼聲,而後逐漸發展,在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遭到撲殺,於師大的四六事件後的一連串鎮壓逐漸銷聲匿跡。在60年代時因為保釣運動而再起,透過70年代部分學生個別參與《夏潮》、黨外運動而得到思想啟蒙,於80年開始突破政治禁忌,而在組織和活動規模上有大幅度進展。在90年的三月學運後,台灣的學運取得了正當性,不再被視為會導致亡國的洪水猛獸,並逐漸往前發展邁進。 三月學運不論對於台灣社會,以及學運本身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是目前關於台灣學運完整的分析與記錄,也只到三月學運為止。出版於1993年6月,由鄧丕雲著的《8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是到目前為止所能找到,唯一對台灣80年代後發展起來的學生運動,企圖進行完整全面的記述的著作。 同時這幾年因著媒...

    在這段話中提到了陳光興的〈舊(男)學運的死亡,新(女)學運的出發〉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是針對1994年發生的的「文化大學美術系事件」(以下簡稱:文大美術系事件)提出的評論。陳光興給予當年發生的「美術系事件」重要的歷史意義,認為這個事件象徵了台灣學運模式的死亡與新生: 誠如賀德芬教授所言,「草山學運」文大美術系罷課、攻佔系辦公室事件是「擔負起改造私校的火車頭使命」。更進一步來說,草山學運其實是一個新學生運動時期的來臨…。 (陳光興,1994:3-4,底線強調為作者所加) 文中所提到的賀德芬教授的發言,指的是美術系事件發生時,賀德芬在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上的投稿,在這篇文章中,賀德芬認為文大美術系事件是一場「全新的學生運動」: 文大美術系事件,無論其目的、動機、手段與意義均與台灣過去所發生...

    不過陳光興的〈舊(男)學運的死亡,新(女)學運的出發〉一文發表後,就立即遭到「文大美術系事件」參與者,在《野百合通訊》第七期上為文批評。 這篇作者署名為「小草包」,標題為〈蒼蠅貪甜—駁「男」「國立大學教授」陳光興「先生」〉的文章中,對於陳光興文中以舊/新、政治大頭/校園經營、男/女的二分邏輯來突顯「文大美術系事件」的意義作法,表示強烈的質疑。 文中認為,從運動策略來看,參與美術系事件抗爭的學生之所以會參與「522反性騷擾大遊行」,其實是在罷課二十多天,接力禁食一週後,面對校方以及社會的無動於衷後,為爭取社會注意所做出的抉擇。雖然參與運動的學生曾經對許坤成對女學生的語言暴力提出批判,但是整體運動的目標還是放在爭取學術自由、藝術創作自由等訴求上。 另一方面,從文化大學的學運歷史來看,文大美術系的...

  4. 2014年5月19日 · 「日據」指的是日本佔據台灣,「日治」指的是日本治理台灣,一為佔據,視日本為十九世紀帝國侵略主義的一員,一為治理,視日本為促使台灣走入現代化的推手。 綜而言之,即日本挾帝國侵略主義者之姿,對台灣施展其殖民治理,不論是「日據」或是「日治」,都只指稱了部分的史實。 治近代台灣史,都尚且會經常碰到如此的名實之辯,更何況治台灣戲劇史,也不得不面臨類似的問題。 關於台灣戲劇書寫與史觀的觀察與思索,應該是沒有完美與終結的一天,只要台灣戲劇的活動、發展與歷史書寫繼續存在與發生,這項考察工作便沒有結束的時候。 【延伸閱讀】 王安祈,2012,《尋路:臺北市京劇發展史(1990-2010)》,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5. 2003年6月2日 · 20年前,「刺鳥」在台灣電視播出時,在劇中飾演神父的李察張伯倫,憑著俊美外型和精湛的演技,迷倒千萬女影迷。 如今,他公開同志身分,頗令外界訝異。 最近張伯倫在接受美國電視節目專訪時表示︰「我已不再是浪漫影集的男主角,我想我不再需要刻意維持公眾形象。 今日,我可以誠實面對一切,因為我現在已不再害怕。 」張伯倫的個人自傳「飄零的愛」(shattered love)近日即將推出。 李察張伯倫早在60年代便從事演藝工作,但讓他聲名大噪的,則是1983年的「刺鳥」。 除了電視影集外,他也拍攝過許多部電影。 目前定居在夏威夷的他說︰「當我逐漸長大後,發現自己是同志,內心有女性化或類似傾向,曾讓我非常厭惡自己,我為我內在某些部份感到強烈的恐懼,因為這些是不被允許的。

  6. 在這一場「重組案情」中,記者變成了導演,阿B飾演已自殺的張彤,該校教美術的陳老師Chris Sir則竟提供了阿欣霸凌張彤的資訊細節。 乍讀之下,Chris Sir的舉動很突然,不單是好像劇情需要向前滾動的資訊提供者、功能性的工具人,且他身為學校老師,竟在外人(記者、演員阿B)面前,以高聲厲言,斥責質問阿欣,簡直就是複製了霸凌結構。 太不合理了! 按照道理,校內發生這麼嚴重的學生自殺事件,應該會立即組成調查委員會,即使是面對媒體,通常也會設有公關發言人,按照一定程序,對外統一發言。 但是在這個劇本中,媒體記者卻鑽漏闖入校園,阿欣在記者與Chris Sir的半推半就下,接受訪問。 處處都充滿了瑕疵與詭異,尤其是Chris Sir的立場、態度、口氣、用語,都十分的粗暴,太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