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6月3日 · 蜑家妹不再住艇,水上居民愈來愈少,身分建構重整,被同化為陸上人。 近年粵語爭議不斷,中小學推普教中;港鐵主席馬時亨提議本港年輕人北上置業;政協蔡冠深說港人未來要自稱「大灣區人」。

  2. 2020年10月22日 · 【明報專訊】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係香港首個無宗教背景嘅華人永遠墳場,卜葬唔少歷史名門望族。 長春社計劃喺墳場舉辦免費導賞「落地生根」探知行,導賞員會帶領參加者走訪墳場內唔同名人嘅墓地,包括已故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等,介紹佢哋嘅生平故事,希望藉此畀市民了解華人喺香港「落地生根」嘅故事。 導賞團會造訪22個墳墓,導賞團搵嚟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做專家顧問,設計呢個具歷史價值之旅。 Emily噚日率先遊覽咗幾個墓地,由於墓地唔係集中於一處,而係散佈山上同山腳,都幾考腳骨力。 主辦者話原本預計每團約30人,但由於疫情關係暫未有推出日期,有興趣市民就要等等喇。 加拿大溫哥華明報新聞網.

  3. [2014.11.20] 發表 推文. 20歲的Azka在香港出生,現就讀大學的海外學士學位課程,和班上同學相處融洽。 Azka說,語言是本地人和南亞裔人的最大障礙,令雙方都不想溝通。 她不時擔任文化團導賞員,會教畫她手上的henna,但原來她也是最近才學會,有空便在小腿上練習。 學生聽到阿文(圖右二)介紹「咖喱味曲奇餅」和巴基斯坦盛產的芒果汁,忍不住購買品嘗。 食品店內琳瑯滿目,各種特色醬料、咖喱粉、餅乾,還有彩繪henna的顏料。 Henna有祝福、喜慶的意思,南亞婦女每逢結婚、過年、生日等開心日子,都會畫手繪。 館內有不少少數族裔的文化. 南亞婦女製作富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品,放在共融生活文化館寄賣,幫補家計。 學生一邊享受美食一邊發問。

  4. 2016年2月25日 · 現代中國. 傳統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傳統文化是世代相傳、有傳承性質、具特點的社會因素,也是影響族群生活方式的因素之一,可分為精神觀念和習俗儀式兩部分。 各地、各民族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中國/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為核心,糅合道釋,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生活的不同方面,包括個人行為處世、家庭家族組成、社會道德規範、宗教禮俗乃至政制等,部分影響延續至今。 習近平尊孔崇儒 冀重振社會道德. 傳統文化是軟實力的一部分;國家的強勢文化,有助國民建立文化與民族自信。 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要建立「文化自信」。

  5. 2024年4月6日 · 明報專訊多倫多一對南亞裔夫婦斥資500萬元在中城區購買了一棟超過百年歷史的豪宅他們向市府提出申請要求取消該棟豪宅被列為古蹟的名號因為他們聲稱豪宅原先的主人是一名種族主義者。 他們的申請在上月底被多倫多保育局 (Toronto Preservation Board)否決,市府官員指出,該棟豪宅的古蹟名號與原先的主人無關,其值得保育是因為豪宅是由多倫多著名的建築師史密斯 (Eden Smith)設計的,且有獨特的結構特性。 該對南亞裔夫婦是斯里蘭卡裔的生殖專家馬厄森 (Arnold Mahesan)和他的妻子、巴基斯坦裔的前演員厄爾 (Roxanne Earle)。 房地產記錄顯示,他們在2022年斥資500萬元,在央街夾聖卡拉路交界處附近購買了這棟兩層半的住宅。

  6. 2023年12月21日 · 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表示,當區小商戶生意不太理想,期望計劃有助改善本土經濟,並建議將來開放中英街,相信能增加沙頭角旅遊吸引力。 有村民認為開放旅遊令當區交通配套改善,亦不擔心生活受滋擾;有餐廳負責人則擔心當區無足夠承載量,期望當局改善旅遊配套及加強維持治安。 屬禁區的沙頭角碼頭一帶去年6月首階段開放,截至昨日保安局錄得852個旅行團、逾3.3萬人到訪。 中英街以外的沙頭角範圍下月起開放,每日設300個個人和700個旅行團遊客名額。 保安局傳訊組助理總監 (項目管理)王耀明表示,首階段開放後反應相當好,故順應大方向增加名額。 他說聽到開放中英街意見,惟中英街非正式關口,而是深港兩地融合之處,基於保安理由不會開放讓普通市民進出,會視乎事態發展再考慮。

  7. 2023年1月29日 · 【明報專訊】上水塱原是香港最大片完整淡水濕地,具高度生態價值,曾險因興建落馬洲支線受破壞 (見另文),至今由荒田變成政府設施,土木工程拓展署正為當中37公頃核心地區打造成自然生態公園。 該署表示,園內生態區和農業區已大致完工,餘下訪客區相關工程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 漁護署表示待工程完成後,公園預計可於明年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但僅限佔地約七分之一的訪客區。 為塱項目擔任獨立顧問的香港觀鳥會表示,園內至今錄得300多種雀鳥,佔全港鳥類約六成,包括首次在塱出沒的綠頭鴨及鐵爪鵐,而園內稻田亦吸引極度瀕危的黃胸鵐 (俗稱禾花雀)覓食,去年秋季錄得160多隻,創近年新高。 另外,公園亦有全港唯一的水螆田,有助魚類生長,為雀鳥提供食物。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全園37公頃 訪客區5公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