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卞之琳 (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曾用笔名 季陵 ,男, 江蘇 海门 人,祖籍江苏 溧水 ,中国 新詩 诗人 、 文学评论家 、 翻译家 ,“ 汉园三诗人 ”之一。 [1] 生平. 1910年生于 江蘇 海门 。 1929年畢業於 上海浦東中學 ,後進入 北京大學英文系 就讀,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深受 徐志摩 賞識, 徐志摩 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發表在自己編輯的《詩刊》上,還請 沈從文 先生寫題記。 沈从文 倾囊帮卞出版诗集, 陈梦家 选编诗集《 新月诗人 》,将其位列“ 新月十八家 ”,一举成名。 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 新文化運動 中重要的詩歌流派 新月派 的代表詩人。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人际关系
    • 出版图书

    中国近代作家、学者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江苏海门人, 祖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 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中共党员。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49年回到北京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等职。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转向翻译和研究工作。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投入教育事业,不断进行研究和著译工作。

    卞之琳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作既讲究音节的整饬、文字的洗练,更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独特,富于象征意味。

    14岁第一次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从此对新诗产生兴趣。

    1929年毕业于上海市浦东中学,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1930年开始写诗,此后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

    1933年出版诗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鱼目集》。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汉园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卞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响,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现代诗风。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其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且将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重暗示性”和“亲切感”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风格。他的诗显示出一种着意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性”倾向的特色。在语言上,他则追求在口语基础上实现欧化词汇、句法与中国文言词汇、句法的杂糅。另外,他的诗由于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因而诗意大多晦涩。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

    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社主编、诗人高洪波说:“卞之琳先生是中国诗坛的琢玉者。他一生写的诗歌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是个很特殊的例子,真有点儿像当年唐代的孟郊、贾岛这样的苦吟诗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才华横溢式的,写得很多,像龚自珍:另一种是披沙拣金式的,拙于言语,但有耐心和耐力,写得持久,不以数量取胜,如卞之琳。他把诗当成一块玉来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诗作铮铮然有金玉之声。卞之琳长于内心思考,短于社会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绝对不是公众人物,不是表演式的公众人物,就像孙犁,是远距离征服式的作家。但他却是文化和精神意义上的真正的公众人物。其诗,表现了人生深层次的痛苦、孤独、命运和思索,博采中西各家之所长,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挖掘,沉着、大气、精光内...

    卞之琳一直在外地工作,但有很浓郁的乡情,时刻想念家乡。

    1936年10月,在青岛突然接到母亲薛万芝病危的电报,当赶回家时,母亲已病故,他痛不欲生。1946年6月从昆明转道香港、上海回到家乡,探望已阔别10年之久的父亲。

    卞之琳苦恋的对象是张充和。1933年,卞之琳虚岁23,夏天在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秋天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因为张充和,卞之琳诗创作也发生了很有意味的变化。当初闻一多先生曾经当面夸他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他自己也说一向怕写私生活,“正如我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在私生活中越是触及内心的痛痒处,越是不想写诗来抒发。事实上我当时逐渐扩大了的私人交游中,在这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坦言——“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但事情并不到《无题》诗时期为止,“这番私生活以后还有几年的折腾长梦”。说得更郑重一些,这其实是一个人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经验和记忆。其中不乏一些感情的细节,如《无题三》所写——

    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房间

    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的掩一下

    叫字泪不玷污你写给我的信面。

    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

    卞之琳译作选

    作者名称 卞之琳

    作品时间2020

    卞之琳译作选》是一本20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许钧 编,卞之琳 译。本书主要收录法国波德莱尔、玛拉美、魏尔伦、瓦雷里、苏佩维埃尔等诗人的诗歌12首,波德莱尔、玛拉美、阿索林等的随笔6篇。

    •十年诗草

    作者名称 卞之琳

  2. 2024年5月15日 · 卞之琳 (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曾用筆名 季陵 ,男, 江蘇 海門 人,祖籍江蘇 溧水 ,中國 新詩 詩人 、 文學評論家 、 翻譯家 ,「 漢園三詩人 」之一。 [1] 生平 [ 編輯] 1910年生於 江蘇 海門 。 1929年畢業於 上海浦東中學 ,後進入 北京大學英文系 就讀,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深受 徐志摩 賞識, 徐志摩 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發表在自己編輯的《詩刊》上,還請 沈從文 先生寫題記。 沈從文 傾囊幫卞出版詩集, 陳夢家 選編詩集《 新月詩人 》,將其位列「 新月十八家 」,一舉成名。 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 新文化運動 中重要的詩歌流派 新月派 的代表詩人。

  3. 卞之琳1910-2000),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30-1958》(1979

  4. 2020年12月2日 · 卞之琳好友王辛笛先生曾在自己的忆文《“琐忆记痕中对此长卷提及过:“抗战胜利后卞之琳曾到上海住在我家中他多次向我讲起他与张充和的故事并取出自己随身携带的一卷墨宝是手抄的诗卷数行卷》,带我展开一看那上面写得清秀 ...

  5. 《斷章》是現代詩人 卞之琳 於1935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詩人將人生哲理與詩歌意象融合起來,表現了自己對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詩人融會了傳統的意境和西方象徵主義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現代詩風。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 :斷章. 創作年代 :1935年. 作品出處 :《魚目集》 文學體裁 :現代詩歌. 作者 :卞之琳. 作品原文.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6. 2023年6月8日 · 卞之琳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真正地用自己的理论思考与卓越实绩超过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派提供的抒情范式与空间进入现代诗歌对于日常生活中诗性的发现超越坦白直露的抒情方式进入更深层的含蓄隐藏方式的探索超越单纯模仿象征派造成的生硬晦涩追求将西方的象征精髓融入民族诗歌固有的灵魂他在这样的构想框架中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一见如故”,“有所写作不无共鸣”,自觉地探索着一条民族的现代主义诗歌道路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