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16日 · 如果對於一切的有情,都能運自然地生起悲心,就是大悲心圓滿的時候,至於大慈所生起的心量,也是同樣的道理。 又彼論續 云: “ 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

  2. 2020年6月13日 · 就像很多同學都有這種經驗,很想努力,可是對了境界卻做不到,關鍵就是前面告訴我們的,照著次第真正要去修行的時候,正念、知二者非常重要,如果平常不能維持正念、知,面對境界一定隨著習氣,把握不準。 所以我們修行必須要有幾個基本條件,最好的時候,自己始終能夠有正念知,如果自己差一點,就要靠外面的客觀環境,經常都在師友的圈子裡就比較好,這是我們修行過程中內外兩個最重要的關鍵。 所以皈依三寶並不是一句空話,皈依法就是指內心在正念知的狀態,就算自己差一點,在三寶的圈子裡師友都在,隨時可以幫助我們。 下面再一一地把它分辨清楚,使我們知道如何層層深細地去如法行持。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

  3. 消文25 P23 L2 – L10.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 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在講聞結束時應該進行的軌則,分為四項. (科判表四:甲三「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的乙三)。. 第一說如合行者. 第一、說應該如何行持 ...

  4. 伽耶經云:「菩提是以正行而為堅實諸大菩薩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為堅實諸人所有。 」三摩地王經亦云:「故以正行而為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為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

  5. 2021年2月3日 · 廣論消文 298 297 頁 4 行-299 末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酉二、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分二: ① 破除不喜怨家富樂 ② 破除歡喜怨家衰損 第二,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者。 “ 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 ”,即應破除不喜歡怨敵安樂而喜歡他衰敗的心態。

  6. 應當令心住而說 : (這種自相矛盾的說法,)顯示自己的心不能住,應當先令自己的心住之後再說。 新譯廣論 我們也不可對經中所說:「身、受用、長壽等各種生死輪回之中的事情皆是福德資糧的果。」有所誤解。

  7. 2020年4月8日 · (9). 嗔恚(又作損害心-合註)-「嗔恚」的「事」、「想」、「煩惱」是與「粗惡語」相同,「動機」是指要進行打擊別人的等事情的意欲,如這樣想:「假如可以把他們殺掉或綑綁,或他們的財產被他人破壞或自然毀壞,那就太好了! 一、事:是會使自己產生損害之心的友情。 二、意樂:分為想、煩惱、等起三者。 1. 「想」是想要傷害他人; 2.「煩惱」是三毒隨一(任何一種)。 3. 等起:內心有想要打罵、傷害他人的欲望;或希望他人因其他因緣而遭到災難或損失財物等。 「加行」反覆思維要如何來傷害對方。 「究竟」是執意決定進行捶打等事情(對打罵、報復、傷害等方式,內心做出決定,或者已經確定要傷害對方,一旦心意已決,即究竟完成了瞋恚業。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