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9月23日 · 1.先入為主. 他們對人的知覺並非出於理性客觀,而是將主觀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認為對方就是這樣類型的人。 例如:看見對方板著臉,就認為對方一定很難相處;或者看見對方找零錢的方式,就認為對方一定很吝嗇等。 2.投射作用. 在人際交往中, 人們會把自己的特徵,歸屬到其他人身上,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並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他人。 例如:對自己很自戀的人,見到他人對自己微笑,就以為他人對自己有好感;對自己很自卑的人,見到他人別過目光,就認為對方也不喜歡自己,而對方可能只是較內向或不知所措罷了。 3.情緒效應. 當下的情緒狀態或特定心境,讓他們戴上有色眼鏡看人, 以致看出去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己當下的情緒色彩 。

  2. 2016年9月20日 · 我們不小心戳破社工系長久以來,大家努力所營造出快樂、和諧大家庭的表象,成為校方和同學眼中的異議分子。 但,該感到抱歉的不是我們,而是一直以來選擇噤聲的每個人。 「原來,偏見可以澆滅一個人的夢想」Yuchi 說。 2011年12月,實踐大學社工系同班同學 Yuchi 參與了實踐大學服務性社團國際志工社的志工甄選,在第二次甄選面試的過程中,遭到評審老師詢問:有沒有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 Yuchi想起,其實早在第一次甄選過程中,社內學長便說老師對其身體狀況有些疑問, 詢問Yuchi,「你們家是不是都是這樣體態的人? 」 這才反應過來,原來是因為自己的肥胖身材,導致老師對其是否有助人資格產生了顧慮。

  3. 2019年10月30日 · 有些人,明明工作上有不錯的表現,卻總是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斷糾結在小細節上,反而弄巧成拙,耽誤工作進度。. 國際NGO工作者褚士瑩向法國哲學老師奧斯卡柏尼菲博士學習哲學諮商運用他所學的哲學知識幫助許多為人際情緒 ...

  4. 2018年6月27日 · 「尷尬」(Awkward)指的一種混合著窘迫、侷促與焦慮的情感。 與「羞恥」很相似,差別在於羞恥可以在獨處時發生,但是 「尷尬」的感受常常來自社交與公眾場合 。 當我們目睹他人,或是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做了難為情的事,都會產生尷尬的心理,伴隨某些生理反應,如臉紅、出汗、結巴、心跳加速等。 #為什麼會感到尷尬? 在那些情況下會讓人「尷尬癌」爆發呢? 舉例來說: – 自我介紹(光用想的就好尷尬啊! )。 – 公開受到讚揚或批評。 – 身邊的伴侶或朋友在公眾場合下,做出不合宜的言行舉止而被路人指指點點。 以上這些情況有某些共通點:在公開場合發生、被第三者直擊,並且當第三者是陌生人時,尷尬指數更是直線飆升。

    • 想像你對於感情,有這樣的恐懼嗎?
    • 8種親密恐懼
    • 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點之後會被拒絕
    • ※解方
    • 害怕憤怒與攻擊
    • 害怕被拋棄
    • 害怕失控
    • 毀滅性衝動
    • 害怕被吞噬
    • 恐懼容易惱怒

    1.一提到過去的事就會渾身不自在 2.覺得有些私事如果被他知道了會被嫌惡 3.怕自己如果坦承以對的話,會激怒對方 4.寧可不愛對方,就不用承擔失去他的風險 5.總覺得對方最後還是會背叛我 6.不敢在他面前表現真實的一面 7.和他很親密時,情感會強烈到想停下來,即使是正面的情感 8.擔心自己可能會做出傷害他情感的事 9.怕他想控制我,不想跟他太親密 10.心裏某部分擔心做出長遠的承諾 11.對於被他依賴、成為他的支柱感到不安 12.為小事惱怒,擔心自己無法跟任何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引自p.93-114部分題項,原題項15題) 根據Elaine N. Aron與Elaine Hatfield的觀點(看原文摘錄),如果你在感情裡面越常有上面這些狀況,那麼表示你越恐懼親密關係,你害怕真正的交出自...

    前幾天「高敏感」*系列講座,有一個部分很遺憾沒有辦法仔細說明,就是「親密恐懼」。就像作者所說,這些恐懼並不只是高敏感族才有,只是高敏感的人如果有上面的狀況,會傾向放大這些恐懼和感受**。也因為人人都有機會「被感染」,所以這裡我想要好好介紹這8種親密恐懼與破解方法:

    你可能很怕談到自己的事情 ,尤其是一些比較私密、負面的事,如缺點、過去的創傷和陰影等等。你之所以如此恐懼,是因為過去有不好的經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你擔心對方如果認識真正的你,就不愛你了、就會把你丟掉了,那該怎麼辦呢?所以你藏得很好,保持距離以測安全,但是這個距離,反而讓對方覺得你難以親近,像是個木頭人。

    的確,表現出真誠的自己是有危險性的,對方可能會往你的痛點裡面踩下去,但反過來想,你這樣做雖然暫時讓自己沒有受傷,可是這樣真的是你想要的愛嗎?事實上,表達一些負面的東西(當然,也不可以一天到晚倒垃圾),是可以拉近彼此距離的,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要坦承很多,可以一次一點點慢慢靠近。

    你是一個不喜歡衝突的人,不論是對方生氣或者是你生氣,你都很想要盡量避免。因為對你來說,衝突就等於傷害,所以如果能夠壓抑不表達自己的情緒就盡量不說。直到某一天你心灰意冷離開,對方才疑惑地問:「既然你那麼在意,為什麼當初不告訴我?」

    很多書都有談到這件事情,尤其是你曾經在感情裡受過傷之後,更害怕自己如果付出太多最後會虧本、甚至暈船陷落。這的確是很大的傷,但在這個傷口的背後你可能預設了兩件事情: (1)我是不會被愛的 (2)感情是不可信任的,所有的關係最後都會結束

    你是一個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在自己掌控範圍之內的人,包含工作和人際關係,情緒和感受等等。如果情緒一來,像洪水一般超越你所能控制,你就會很害怕淹沒彼此。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只要兩個人很親密的時候你都會想要停下來,因為你怕之後情緒氾濫一發不可收拾,就算是開心的情緒也一樣。

    不知道你在感情中是否曾經有過這種感覺「我想要讓他感受到痛苦,當他感覺痛苦的時候,我會得到某種快感」,倘若你也曾經有這種內在的聲音,不需要感到罪惡,因為你會有這種想法或許有很多種可能,但你並不是真的想要傷害他,這個毀滅的衝動可能來自於下面2種因素: (1)這才是你心裡真正的聲音:「我覺得自己不值得他對我那麼好。當他對我太好的時候,我就會無法停止地想要傷害他、破壞這段關係,讓這段愛回到我「應得」的水平。」 (2)這才是你心裡真正的聲音:「我想要讓他嚐嚐我自己所受過的那種苦。」

    Elaine N. Aron在這裡用一個很棒的比喻,想像一下你有一個魚缸,裡面有幾隻魚,他也有一個魚缸,裡面也有幾隻魚。「在一起」就像把兩個魚缸裡面的魚混合在一個大的魚缸裡,你可能會擔心他的魚吃掉你的魚、擔心住在同一個魚缸裡太過擁擠。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你怕他把你吃掉,不論是心靈上的吃掉,或者是「自我」上的吃掉。

    這跟前面的恐懼生氣有點不一樣,這裡指的是為了「小事」而生氣。例如你可能在意桌上的頭髮、他遲到兩分鐘等等,你很害怕因為「過度在乎小事」 而讓他討厭你,而且你同時也很討厭你在說這些在乎的時候,對方會覺得「那沒什麼!」。由於你太不喜歡發生上面這些狀況了,所以相處上有一些點雖然讓你卡卡的,但你擔心他既無法回應你,又會覺得你小題大作,所以選擇不說。

  5. 2019年9月16日 · VO 精選好書 2019-09-16. 《VO》導讀: 「一個人快不快樂,有50%由基因決定,有10%因境遇而起,還有40%可以透過行為和想法增進我們的快樂! 快不快樂其實並非天生,而是可以透過日常練習來掌握自己的快樂。 一起來打造屬於自己的快樂方案,並在生活中實踐,啟動一生的幸福計劃。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正向心理學權威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 「我給你們的建議是:別去問因果,別去問前途,趁盤中的冰淇淋還沒融化之前,趕快享用它。 」 ──懷爾德(Thornton Wilder) 父母常告訴小孩要乖,為的是讓他們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品性端正的成人,和負責任的公民。 老師常告訴學生要努力學習,這樣他們才能拿到好成績,考進好的大學,找到不錯的工作。

  6. 2018年4月17日 · 美國付學費學到的寶貴經驗卻是全世界皆可參考。 美國人工成本上升,就發展出國際分工體系,Made in Taiwan玩具、成衣因此在六、七 年代大量湧入美國,台灣卻無需自己研發生產技術。 先行者跌撞,追隨者平順,道理在此。 什麼是最低的水果? 最初會注意到《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是因為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摘自書中的作者(註)引言,所謂「最低的水果」,其實就是前人種樹,後人摘果。 比喻經濟開發的「追隨者」能享有快速追上的紅利;過往的台灣,當前的中國都是如此 。 當最低的水果都摘完了,就必須想方設法創新突破。 美國身為世界的領頭羊,早經歷好幾次跌倒再爬起來的過程, 台灣 卻需要認清事實 ──我們已經快摘完最低水果了, 該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而不是見到經濟停滯就緬懷過去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