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5日 · 親子平台「Mameshare分享媽」的創辦人、現為有線寬頻新媒體發展部總經理的資深傳媒人鄧明儀,昨(4日)遭其創辦的親子平台公司入稟區域法院,稱她在獲得新投資者注資後,漠視與董事一同訂立的協議,暗中從公司每月支取5萬元,以及私自從公司取得 ...

  2. 2024年5月24日 · 世界華文媒體集團主席兼非執行董事張聰致辭時說,《明報》將一如既往,就資訊新聞提供、輿論建言分享,盡傳媒職責;而在網絡社群媒體、虛假信息、西方主流媒體依然充滿傲慢與偏見的當下,《明報》將秉承精確、真實、理性及獨立的精神,堅守傳媒崗位 ...

  3. 2024年2月8日 · 台灣「指動新媒體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兼記者林姓男子被控接受大陸官員指示,委由台中某私立大學蘇姓退休副教授製作總統大選假民調,並發布在網站上,林男收受大陸資金58萬餘元(新台幣,下同),檢方昨(7日)依反滲透法罪嫌將林男等人起訴。

    • 分散的媒介使用
    • 網媒及社交平台的興起
    • 媒介分成兩個陣營
    • 難讓互相敵視群體都使用同一媒體
    • 撕裂的媒體是果 撕裂的社會是因

    研究首先發現,香港市民利用不同媒介獲取社會及政治資訊的渠道頗為分散,並不像網上媒體出現前那樣,都集中在幾個主要的大眾傳媒上,例如電視台、電台、報紙。傳統的媒體,包括電視及報紙,對於這場運動的資訊提供,並沒有絕對的優勢。 2020年5月的調查顯示,在市民最常使用的4個資訊來源中,TVB(無綫電視)佔首位,有四成多人(42%)以TVB為獲取社會政治資訊最常用的4個渠道之一。緊接其後是《蘋果日報》,有三成以上的人(34%)以它為最常用的資訊渠道之一(參考附表)。值得留意者,是排第三位的「面書」(facebook),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26%)以它接收社會及政治資訊。

    附表排列了首20個最多人使用的資訊來源。從附表可見,除了電視、電台及報紙外,網上媒體及社交平台都成為了香港人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facebook、「立場新聞」及YouTube這3個純網媒及社交平台的使用率,更穩佔頭十位,並超越眾多大眾傳媒。 網媒及社交平台的興起大大改寫了香港傳媒的生態。自2014年雨傘運動彰顯了社交媒體及網上新聞的力量後,網媒及社交平台取代傳統大眾媒體的趨勢迅速發展。2019年在「反送中運動」裏,社交媒體的驚人資訊量及動員能力,表露無遺。網上媒體及社交平台將會逐步接收傳統大眾媒體的「信息交流」、「議程設定」、「凝聚民意」,甚至「監督政府」的功能。

    此外媒介也因「反送中運動」導致的社會撕裂而分成兩個陣營。反對及支持「反送中運動」的人,對不同的媒體各有偏好。香港至今仍是自由社會,市民仍有選擇媒介的自由。若媒介內容不合己意,大可不買或不看,尤其是在如「反送中運動」這樣巨大爭議的課題上。在商業社會裏,沒有人看的傳媒,除非有政黨或利益團體的資助,否則基本上很難生存下去。因此,撕裂的社會,必然有撕裂的媒體,不同取向的媒體,服務撕裂群中的不同的觀眾、讀者。簡單地說,在自由的商業社會裏,只要有市場,有人願意付錢消費某類資訊或意見,便必然會有相對應的媒體出現,服務這些社群。 數據顯示:在首10個最多人使用的媒體中,TVB有接近八成(79%)「不支持反送中運動者」以它作為社會及政治資訊來源之一,「支持反送中運動者」則只有兩成人使用TVB作為信息來源。另一...

    而有大致相若的運動「支持者」與「不支持者」都使用的傳媒,其中包括有《明報》、「香港01」、有線電視、商業電台及「開電視」。但除了有線電視在總體使用人數上(15%)較多外,其他都在8%以下。這個現象顯示:一個媒體要讓社會撕裂後互相敵視的群體都使用,十分困難。大部分此類媒體都不受雙方歡迎,被邊緣化,這種現象令人擔憂。一些比較客觀獨立的媒體,因為提供了撕裂社群雙方都樂見與不樂見的內容及意見,可能吃力不討好。對立雙方的群體都可能指摘它們「騎牆」、「扮中立」、「隱形敵人」、「鬼」等等。沒有一個對立雙方都願意使用的平台,若要溝通不同或相左的意見,將難若登天。沒有溝通,不可能有共識,沒有共識,所有爭議只有爭持下去,最後便是「誰大誰惡誰正確」。

    當然,撕裂的媒體生態只是果,撕裂的社會才是因。如何解決撕裂的社會問題,理論上,人人都懂,而且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實際上怎樣做及是否有效,卻非人人都會及做得到。 以後的文章,我們還會談到,社交媒體的特性與不同立場人士難以溝通的關係、缺乏理性溝通平台的狀况,及社會運動中的瘋傳信息等問題。 作者李少南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張國威、張志宇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欣立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4. 2024年3月2日 ·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權益及投訴主任吳偉樑稱昨收到逾10宗相關求助,被拖欠薪酬或工程費由數千至千萬元不等,現主要協助二判、三判及其員工,包括提供法律諮詢及填寫表格等,日後或申請破產欠薪保障基金。 承接市建觀塘「自由空間」大部分完成. 馮祥記網頁昨已無法瀏覽。 根據去年12月的網頁存檔紀錄,集團當時仍有9項工程進行中。 市建局回覆查詢稱,由該公司承接的觀塘市中心第四及第五發展區項目「自由空間」建造工程大部分已完成,相關設施已開放予市民享用;市建局會按合約條款處理餘下工程。 發展局、房委會及房協表示,馮祥記沒有未完成的相關工程合約。 麗新發展高級副總裁潘銳民稱,由馮祥記承辦的元朗大旗嶺266號發展項目工程已到最後申請入伙紙程序,料工程進度會有短時間延遲,或需聘用其他承建商,暫未估計額外成本。

  5. 2024年2月15日 · 國際媒體近年重視產品開發,造出用戶體驗不比facebook和Google差的產品,吸引讀者直接登入、直接付錢,現在終於踏入收成期。 另一項較少人談及的優點是,訂閱制能夠令新聞機構脫離商業掣肘,不用顧忌文章可能得罪廣告客戶,因為最大的客戶就是讀者。

  6. 2021年7月19日 · 央視兩年6次專訪林鄭 中港媒體中最多.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明報專訊】政府新聞處新聞發布系統是向傳媒提供政府新聞稿等資料的平台,新聞傳媒機構須符合若干條件,才可登記為用戶,包括是按本地條例註冊或發牌的傳媒、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