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6月1日 · 用一種新的觀點看韓國. 我們帶您看見一個媒體刻板印象以外的韓國,除了三星、LG、韓流明星、整形美容、繼承者們、地獄朝鮮這些標籤之外, 這個離我們只有兩三小時航程的鄰居,是不是存在其它的面向,存在習慣性簡化事實的主流媒體之外?. 做 ...

  2. 2021年1月25日 · 電視對人類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正如飛機、火車的出現改變人類的交通方式一般,相較於報紙與收音機,電視所傳播的影像內容,也代表了一種視聽媒介的升級。 與此同時,電視也催生出一種新興的社交活動。 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配著零食和飲料,就能消磨掉大半天的時光,既滿足了娛樂需求又可以進行社交。 而爭奪遙控器使用權的這項活動,也幾乎讓每個家庭都能樂在其中。 然而,為什麼數十年過去了,電視所代表的客廳統治地位,卻逐漸被其它設備蠶食鯨吞呢? 上述已經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各種「螢幕」的出現。 電視不再是人類認識外部世界的唯一途徑了。 環顧一下周圍,從辦公用的電腦,再到口袋裡的智慧型手機,甚至是冰箱、空調、電鍋等,上面都會有一塊顯示螢幕,並竭盡所能地獲取我們的注意力。

    • 傳統電視台的挑戰:廣告收入下滑、與youtube共存
    • 電視台的轉型該怎麼做?
    • Youtuber反攻mod?

    傳統電視台遇到的困境,不外乎是觀眾接觸內容的管道更加多元,讓收視率下滑,電視台賴以維生的廣告收入也跟著下滑。 面對挑戰,TVBS總經理劉文硯認為,重點是「如何把單一內容變為IP」,「內容製作的成本愈來愈高,單靠廣告收入已經行不通了。所以TVBS積極嘗試新的變現手段,像是把《女人我最大》當成IP經營,開設電商導流來變現,「這個時代一定要掌握更多的通路。」 YouTube也是TVBS重點經營的通路之一,也是接觸海外觀眾的重要一步,劉文硯表示,TVBS新聞與談話性節目在海外都有很高的閱聽觀眾,《文茜世界週報》更有50%觀眾來自海外,「我們的確透過YouTube擴大了版圖。」 針對YouTube,三立電視台節目部資深副總暨都會台台長王淑娟講得更直接:「是從威脅、競爭,到不得不合作。」原因很簡單,把內...

    就算人人皆知傳統電視台需要轉型,該怎麼做還是難有一套標準流程。 劉文硯就用3步驟來帶領TVBS:責任、獎勵與混血。責任來自於整體公司的方向,「觀眾在哪,媒體就該在哪,公司所有同仁都必須具備數位化的思維跟能力。」實作上則用獎勵的方式,舉例來說,以往電視台有收視率獎金,現在獎金依舊,但輔以YouTube點閱率獎金,讓同仁在嘗試新事物時能獲得獎勵。 最後,是混血式的改革。廣告業務以前分為「電視廣告」與「數位廣告業務」,有時甚至還會搶客戶,TVBS將其改為「全媒體業務」,讓兩者共同協作,讓數位的血液能融入整個業務部門。 王淑娟以相當實際的角度切入轉型:「無所不用其極地去探討變現的方式。」 過去三立為全自製模式,內容、經紀、平台一條龍都包,也因應市場的多元性做出調整,開發、製作、發行都可以與外部合作、...

    「麥卡貝會成立,就是因為我發現年輕人都在看優酷、土豆,連要看台灣內容都在那上面看,那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廖啟璋說,也因為相對於傳統電視台,2000年成立的麥卡貝是後進者,「唯一能做的就是選對平台、選對模式、選對戰場。」 麥卡貝專注在直播、YouTube,並鎖定綜藝與戶外實境節目,廖啟璋也提到,當時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就是在網路上放棄版權,不去在乎被轉載、搬運,「網路世代要守版權太不容易,我們轉去想擴大影響力。」 跟傳統電視台進軍YouTube相反,出身於網路的麥卡貝,在今年8月通過NCC決議,設立「麥卡貝綜合電台頻道」,反攻電視節目。 對於未來,廖啟璋其實還沒有很明確的策略,只是方向很清楚:「接觸同樣喜愛綜藝、戶外實境等節目的受眾,只是這群人習慣在電視前收看內容」,但實際的作法「還有待...

  3. 2021年4月28日 · 電視台內容分為三大類:「新聞」、「綜藝」及「戲劇」,他們各自的「影響力」延續術和IP變現能力,又是什麼? 新聞〉中天轉戰線上,費心經營「粉絲經濟」 一個小小的台灣,就有近10家電視新聞台並存,他們也是電視台中收視最高的內容類型,電視廣告的獲利表現,自然不在話下。 但業者也會擔心:如果有一天連新聞台觀眾都大幅衰退,怎麼辦? 能不能去網路找觀眾? 意想不到的是,在中天新聞完全轉移至線上經營後,全業界都在關注,這樣「完全轉線上」的模式究竟可不可行? 中天新聞 YouTube. YouTube. 中天新聞自下架52台,開始轉戰YouTube後,變得相當娛樂化。

  4. 2019年8月6日 · 牛津大學曾有一項研究表示,在半個世紀之內,Facebook可能會被私人佔領,屆時去世的用戶會比活著的活躍用戶還多。日本NHK電視台也曾做過一項調查,數據顯示55%的日本網友對如何處理數位遺產感到不安。同時95.2%的網友不知道該拿數位遺產怎麼辦。

  5. 2015年2月12日 · 楊晨欣. 死亡是個忌諱、敏感的話題,但是當離開人世後,那些社群媒體帳號又該怎麼辦呢? Facebook宣布新政策,允許用戶在安全設定中選定「帳號繼承者」,在自己過世後,獲得帳號管理權限。 如同實體財產般,每個人也在網路世界中擁有資訊財產,像是照片、電子郵件等資料。 Google有「Inactive Account Manager」管理工具,讓Google用戶設定在帳號停止活動一段時間後,要刪除所有資料,或是選定某個聯絡人獲得這些資料,資料來源包含Blogger、Gmail、Picasa網路相簿、YouTube等。 先前,Facebook對逝世用戶帳號的政策是,如果有人回報某個Facebook用戶過世,那麼這個帳號就會被冷凍起來,沒人能登入、也不能改變過去的發佈狀態。

  6. 2017年12月21日 · 據報導,雖然他已經談到了退休計劃,但該公司並沒有明確的繼任者,而且至少在十年內,搜尋繼承者工作仍將繼續進行。 郭台銘依然牢牢地控制著公司,與業內其他人士相比,他實際上依然相當年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