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0日 · 《再繫「腦」朋友》故事講述12歲少女阿B (姬莉費林明飾)得悉父親 (尊卡辛斯基飾)入院接受心臟手術,於是重返祖母舊居暫住,再次勾起童年喪母的不快回憶,情緒低落之際,偶然認識樓上鄰居卡芬 (賴恩雷諾士飾),發現彼此都有「看見」其他兒童幻想出「腦朋友」的異能。 隨着年紀愈大,童心消逝,這班「腦朋友」最終難逃消失世上的宿命。 為了拯救他們,阿B與卡芬決定為「腦朋友」配對合適的新主人,好讓他們能夠繼續履行陪伴兒童健康成長的偉大使命。

  2. 2023年9月12日 · 昔日新聞. 明報 > 新聞 > 港聞. 護狀元5**文章——校服的自述. [2023.09.12] 發表 推文. (圖‧Korakrich Suntornnites@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我是一套校服,今天要和主人分離,回想過去我們一起生活,別有一番體會。 「咔嚓! 」我躺在透明膠袋裏,仰望你紅潤的臉孔。 你凝視着我的身軀,雪白的衣領,深藍色的西褲,不禁露出興奮的微笑。 是的,當你把我穿上之時,便跟我一起踏上這六年中學生涯的精彩旅程。 六年不長不短的時間,你彷彿踏上了成長的列車,而我,便是你手中穩拿的車票,伴你度過成長路上的每一個里程碑,跨過每個高欄,越過每次風浪。 回想起來,頓時讓我百感交集,不知從何說起……

  3. 2022年4月8日 · 林語堂著名文學家翻譯家發明家。 「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提倡幽默文學,故有「幽默大師」稱號。 創作以外,也發明了中文打字機,編寫了《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

  4. 2021年9月17日 · 文月〈白髮與臍帶〉一文結合敘事、描寫、抒情和說理,先寫當下因害怕勾起喪母之痛而不敢清理抽屜,進而追述往事,逐步揭示潛藏於內心隱密的傷痛,再敘述解開心結、自我療癒的心路歷程,最終洞悉生命傳承的意義,不再沉溺於悲傷之中。 本文情理兼備、波瀾起伏,觸動人心,令讀者與作者同悲同喜。 →起∕害怕逃避:記述作者不敢清理抽屜裏藏在深處的白髮和臍帶,突顯喪母之身心痛苦。 (表) →承∕追憶往事:記述作者發現白髮與臍帶的情境,突顯母親對子女的珍視疼愛,抒發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以及喪母之哀痛。 →轉∕豁然省悟:記述作者仔細端詳臍帶,因而領悟臍帶連繫了她與母親的身體和感情,覺知生命泉脈永流不竭。 →合∕走出傷痛:記述作者清理好梳妝枱的抽屜,把白髮和臍帶放回原處,表示她終於整理好自己的思緒,內心澄明平靜。

  5. 2024年1月3日 · 一舉三得。 首集談核數師被謀殺. 翁靜晶回覆《明報》稱今次「有收錢但一毫子都無落袋」,她答應英皇講這案件時,要求將5萬元酬勞直接捐「何東文化發展基金」,這筆善款是幫助清貧學生的搭校車開支。 她表示原本獲邀出席《金手指》首映禮,但當日不在港,她也準備看這部電影,「《佳寧集團案系列》很值得做,我知道其他YouTuber都有幫《金手指》宣傳,但係都只可以講到花邊。 這案件太複雜,沒有法律背景,很難完整講明白」。 提到有關資料蒐集,她翻查很多書,包括當年佳寧案的清盤官在案件後出了一本關於這案件的書,又看當年的判辭與報道等。 首集節目,翁靜晶講陳松青這個人前,先由一宗謀殺案開始,就是1983年7月大馬裕民財務核數師伊巴謙來港調查佳寧集團貸款帳,最後被殺並棄屍於大埔的蕉。 加拿大多倫多明報新聞網.

  6. 2020年4月24日 · 林葦葉形容自己是思想悲觀做事積極的人出櫃前她甚至做好了失去所有親人朋友工作的最壞打算甚至準備搬去劏房住孤獨終老」。 (黃志東攝) 唐鳳(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性別議題近年在香港的討論增加,人們慣常提起的LGBT作為性小眾的統稱,細分之下其實各有不同。 跨性別人士是小眾,時常面對有形無形的壓力,林葦葉說有些未出櫃的「跨女」甚至不敢自殺,「因為不想死後在靈堂上,掛的是我男性樣子的遺照。 「準備會孤獨終老」 讀中文系出身的林葦葉投身中文教育多年,就在訪問前幾日,她收到某個合作院校的來郵,要求填寫個人資料,其中「性別」一欄讓她一下子感到崩潰,「我明白院校可能有行政需要……如果與法律相關,我是一定要填『男』的,但若這樣做,我這幾年所做的事,好像就一下子無晒 (意義)。

  7. 2020年12月15日 · 【1】禮. 先學〈論仁〉第3則. 論仁與禮關係,是儒家最關鍵觀念: (圖b) 仁指人與生俱來同情別人,不忍別人受傷害的人際關懷,禮是對行為的規範。 仁與禮的關係,在《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的故事中,說得最清楚。 周禮規定,父母死後,子女須守喪三年,其間起居生活有嚴格限制,如不得為官,不得娛樂飲酒吃肉,穿粗衣麻布,不得婚嫁、生子,獨自搬到草棚住,睡在草蓆上……等等。 宰我問三年之喪. 學生宰我問孔子,父母之喪守三年太長,一年可以吧? 孔子反問:父母死後不到三年,就大魚大肉,穿得花枝招展,安樂嗎? 宰我答道:安樂。 孔子接着提出了儒家最重要的仁與禮關係的觀念: 子女出生後,父母衣不解帶、偎乾就濕地照顧,至少三年,子女才能完全離開父母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