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2月1日 · 經營企業客戶的6大關鍵. 從業近十年,黃緯升成功經營企業客戶市場,至今累積超過300位企業客戶,他總結出經營企業客戶市場6大成功關鍵: 關鍵1 釐清開發企業主市場的原因. 黃緯升表示,年輕人想要開拓企業客戶市場,首先必須釐清開發原因。 黃緯升分享他當初選擇經營這個市場,除了是藍海市場以外,同時也是嚮往企業家的生活素質,藉此也讓自己能夠完成國際榮譽的高目標等。 此外身為企業家,既然可以領導公司和一群員工,必定具有影響力和敏銳判斷力,也是最好的學習對象。 關鍵2 克服開拓客戶的困難. 作為九 後保險新兵想要開拓企業客戶群,根據黃緯升的觀察與經驗,分析出必須克服6大考驗: 一、缺乏企業主客戶來源 ──業務人員可詢問現有客戶,他們最富有的朋友名單,並要求客戶轉介紹,表示自己渴望向對方學習。

  2. 2019年11月1日 · ★專長是為資產高淨值富豪個人或超級富豪家庭提供投資及理財規劃服務,客戶遍布53個國家. ★擁有2個學士學位、3個碩士學位,2018年拿到金融保險博士學位. 我們身為保險業務人員,身為財務顧問,經常接觸高資產客戶。 這些客戶對保險的期許往往不是為了預防意外與傷病花費,因為他們有充足的資產能夠應對,但是他們擁有的財富該如何傳承下去,或者當忽然離世時如何不讓後代造成經濟危機,是保險能夠帶給他們莫大幫助的功能。 要制定高資產客戶的財富傳承規劃,需考量哪一些因素及原則? 先後順序的步驟又應怎麼安排? 在討論與規劃財富傳承的過程中,哪一些背景與細節需要深入瞭解? 如何正確為高資產客戶規劃財富傳承,考驗著財務顧問的能力。 財務比法律與稅務方面更值得重視.

  3. 2020年4月1日 · 80%成功率的轉介紹祕訣. 鍾逸銓提到轉介紹有2種方式——主動與被動。 相信有許多業務人員都曾問過自己的客戶,像是:「有沒有朋友可以轉介紹? 」「可以給我10個名單嗎? 」「有沒有朋友剛剛升職、結婚、生子? 」「有沒有朋友類似您的情況,也要找類似的保單? 」但效果卻很有限。 鍾逸銓說他與客戶只聊3種話題:家人/朋友、興趣/愛好,以及工作話題。 千萬不要談政治、宗教等敏感議題,否則當你的客戶要你選邊站,就會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鍾逸銓舉例,要是問客戶:「週末有要回老家嗎? 」雖然看似閒聊,但卻可以間接得知大量資訊。 他會挑客戶回老家時去拜訪提供服務,這等於是為自己的服務打造一個「表演舞台」,一個在客戶家人面前展現自己專業與服務品質的機會。

  4. 2021年5月1日 · 2021 年 5 月 1 日. 0. 3768. 無論從事任何行業,發現並堅守工作的價值,在每個人的職涯之中都是頭等重要的事,發現了工作價值就會產生信念,也會賦予工作更多的尊重,更是堅持的力量。 這就像保險行銷集團的使命價值:提升世界華人金融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形象與社會地位,這是保銷集團38年來前行堅持的力量。 在人類生存與生活演變的大環境下,天災人禍比過去更多,維持生活品質的費用更高。 為了擁有高品質的生活與有尊嚴的人生,保險已成為人生中必備的規劃。 同樣地,保險從業人員也必須深刻理解保險的「價值」所在,才能以堅定的使命與信念在壽險路上走得長遠、走得穩健,並為每一位所接觸的客戶、每一個服務的家庭帶來富含意義的「保險價值」,並成就客戶的圓滿人生。

  5. 2023年11月1日 · 「歡迎收聽老頑童樂齡生活,我是你的好朋友劉孟德,一位充滿傻勁活力的老頑童。 」背景配樂響起後,主題在劉孟德健朗有力的敘說下展開。 今年,學習脫口秀之餘,劉孟德也接觸了時下流行的新媒體「Podcast」,採訪時他高興的分享自己下禮拜還要搭高鐵往返臺中採訪3位受訪者,廣播主題更觸及了學習、旅遊、飲食、志願服務、高齡化等議題。

  6. 2020年9月1日 · 一、金融保險知識能力。 保險從業人員因為業務需要,舉凡保險、儲蓄、外匯、基金、經濟、投資、理財、稅法等,都必須涉獵,也自然具備了相關資訊與知識,而這些都是人們一輩子生活中總會與其有所關聯的,無形之中也練就了金融財務的專業與運用能力。 二、人際關係互動能力。 業務工作是跟「人」密切相關的行業,保險業務人員在市場上面對各種不同屬性的客戶,在職場裡與各式各樣的同事相處共事,人際互動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待人接物、謙恭有禮、不卑不亢、舉止得體、進退應對、包容體諒,這些形形色色的經驗,皆會成為珍貴的人際互動能力資產。 三、團隊共好能力。 保險業務團隊常見大家對共同目標一起努力,如業績目標、團隊榮譽、競賽表揚等,而在這過程中常透過彼此激勵、分享、學習追求成功。

  7. 2021年5月1日 · 1. 對保險公司的影響. 保險公司有3個利潤來源,也就是3差:死差、利差、費差。 這3差保障著保險公司的利潤。 此次的第六回經驗生命表將會使臺灣保險公司的「死差益」產生變動。 死差益是實際死亡率低於預定死亡率,按預定死亡率收取的純保費支付實際死亡成本後有盈餘而產生的利益。 保險公司過去計算保費時,高估了未來的利率,營運上有「利差損」,因為臺灣過去的死亡率被高估,許多保險公司是採用「死差益」來填補「利差損」,對此,逢甲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陳彥志博士表示:「這就像損害了A的利益,來填補B的缺口,但保險公司應銷售公平定價的產品,保費精算本來就應該精算正確的價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