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3年5月17日 · Watch on. 下面,就讓我來做一些「示範」,請大家跟著我,跟著「 Google 知識圖譜」來一場網路的知識探索之旅。 例如我搜尋「彭于晏」這個藝人名稱,右方會出現他的小傳、作品的圖譜,而上方會出現「其他人也搜尋了以下項目」,展開其他相關性藝人的知識圖譜。 如果我經由「 Google 知識圖譜」點進彭于晏的電影作品「寒戰」,會看到這部電影的知識圖譜,裡面有演員之一劉德華,於是我再點擊「劉德華」,就會出現屬於劉德華的知識圖譜。 但有趣的是,上方這時候會列出「寒戰」的一干演員的知識圖譜, 這就是我們在探索一系列知識時,Google 會整理出一種 「前後文」的相關性 ,讓我們更容易對特定主題進行深入探索。

    • 彭于晏1
    • 彭于晏2
    • 彭于晏3
    • 彭于晏4
    • 彭于晏5
  2. 2016年5月26日 ·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

    • @什麼是 Kpt 法?核心精神是「下一次如何更好? 」
    • @Kpt 法的應用
    • @適合 Kpt 法的工具
    Keep(保持):歸納哪些部分是下一次要繼續維持的。
    Problem(問題):找出哪些部分是這一次還有疑問的。
    Try(嘗試):提出哪些下一次可以改進的測試?
    1.用 KPT 討論會議:
    2.工作總結報告:
    3. 個人反省日記:
    4.學習研究:
  3. 2018年12月16日 · 工作愈忙愈要會記重點,快速筆記任務的 4 個關鍵字法則. 作者: Esor Huang 12月 16, 2018. 工作很忙,每天開會時討論了許多行動,老闆與客戶臨時交代事情,我很認真的想要把他們都筆記下來。 但事情太多、討論太快,來不及邊講邊做筆記,最後漏東漏西,事後還要再去詢問,對方就覺得我不夠專業,甚至以為我不夠認真。 你是否有遇過類似上面的處境呢? 這是「工作愈忙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前一篇: 工作愈忙愈要降低決策疲勞, 6 個方法避免選擇癱瘓 )我想嘗試來解決忙碌職場工作者,會面臨的一些實際工作問題。 以及如何在忙碌現實中,找出自己的輕鬆有效率之道。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解決下面這些問題: 開會討論時,怎麼快速寫下有效的下一步行動筆記 ,不讓會議開完後,大家都還不知道怎麼行動?

  4. 2013年5月9日 · 今天就統整一篇文章來和同好分享。 Google 工作表獨立網頁端:https://mail.google.com/tasks/ig. 1. 連結 Google 日曆. 建立「 Google 工作表」後,就能在 Google 日曆的行事曆上顯示所有的待辦事項清單,並且在行事曆上可以很方便的拖移改變執行的日期。 我的使用流程是這樣的,在下面會介紹到的各種情境(郵件、手機、瀏覽器中)新增某件任務或瑣事到 Google 工作表,如果這件任務有「執行時限壓力」,那麼我就幫這個待辦事項安排一個日期。 這樣回到 Google 日曆這個主要管理畫面中,可以:

    • 彭于晏1
    • 彭于晏2
    • 彭于晏3
    • 彭于晏4
  5. 2016年7月26日 · 「 Liner 」可以在任何網頁上畫螢光筆重點,透過帳號同步後,就能在不同裝置回顧自己的重點摘要 ,而且我們的螢光筆筆記還可以簡單跟他人分享,也內建了一鍵把螢光筆摘要轉存 Evernote 的功能。 本來我想說 Evernote 已經可以在剪輯網頁時畫螢光筆重點,也能做筆記,應該是不需要其他工具了(參考: 關於 Evernote 網頁擷取的 9 條收集心法與教學 ), 但是 Liner 卻有其獨到之處,例如可以「把畫上螢光筆的內容自動摘要出來」,加上後續可以整理到 Evernote ,不失為一個可以搭配的工具。 「 Liner 」目前有 Chrome 套件和 iOS 工具,即將要有 Android 與 Firefox 版本,基本功能免費安裝便可使用。

  6. 2015年12月22日 · 斷捨離」是日本作家、演講家與整理術專家山下英子所提出的概念,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這本書,或是多多少少在不同文章裡看到類似想法,而這個概念最觸動我的,不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這三個針對斷捨離的解釋,而是山下英子提到的為什麼要斷捨離的其中一個精神: 『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 我記得多年以前,我曾經在 電腦玩物 這裡用「數位斷捨離」的概念分享了一系列文章: 數位斷捨離整理術,四個清理軟體無法幫你清掉的垃圾. 在數位時代裡,每天你應該練習清空的 5 件事. 釋放記憶壓力的數位方法,四個你應該忘記的「小事」 那時候的我,還在以清空、捨棄做為斷捨離的主要目的,但又長了幾歲後,我的想法與方法慢慢改變,我開始認為對自己有用的斷捨離方法應該聚焦在: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