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己二、特修信以為根本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2. 消文 33 P30 L7 – P31 L1 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眾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為莊嚴」。 第三是大地心,要擔負起善知識一切事業重擔。

  3. 今初.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 即彼九心攝之為四。 《華嚴經》中說,要以九種心 (孝子心、金剛心、大地心、輪圍山心、世間僕役心、除穢人心、乘心、犬心、船心) 來親近承事善知識,而這九種心是能完全含攝親近與承事善知識,所應該具備的意樂的綱要。 這九種心又可歸納為四大項。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 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 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現在佛陀現證三摩地經中亦云,「彼於一切應捨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此亦是說,於具德前乃可施行,任於誰前不能隨便授其鼻肉。 第一是孝子心。

  4. 2020年9月10日 · 首先舉出二種特殊業:一是對三有中的一切圓滿見為過患,由此生起希求解脫的欲樂,以此欲樂所發起的善業;二是與如理觀察無我義智慧相應的思的各種善淨業。 即:一是以出離心攝持的善法,二是以無我空性慧攝持的善法。 此二業是不是生死之因的集諦呢? 以下將集諦分成庸常集與隨順集兩分,說明以上二業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庸常集,而是隨順集。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 總體而言,資糧道和加行道行的修行者,雖然在沒有以出離心和空性正見攝持的時候,也會積集庸常能引生死的業,但是他們相續中的出離心和以出離心所攝的相應善業,以及無我觀慧和以無我觀慧驅使所做的相應善業,都不是庸常集,而只是隨順集。 以下宣說原因。

  5. 2020年5月6日 · 廣論消文 139-4 日常法師淺釋 廣論 139 頁 2 行 【 決定受中,依受果時分三。其中現法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本地分》說此復有八: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作諸善法。

  6. 2021年2月20日 · --日常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入阿毗達磨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集論》、《廣五蘊論》等論典中,都說欲是精進的所依,以欲能發起精進。 此中勝解即是欲樂。 此處“勝解”就是指欲樂。 緣一個所愛樂的法,內心希求的狀態,即是勝解(欲樂)。 其作用是直接引生精進心所,即勝解之果為精進。 因此,大乘精進的所依或根本,就是對於大乘法強有力的勝解。 《顯揚聖教論》說:“欲者,謂於所樂境,希望為體,勤依為業。 如經說‘欲為一切諸法根本’。 ”(欲是對於所愛樂的境內心希望,其作用是成為精進的所依。 如佛在經中說:“欲是一切諸法的根本。 ”) 《瑜伽師地論》中說:“欲云何? 謂於彼彼境界,隨趣希樂。 欲作何業? 謂生勤勵為業。

  7. 2020年12月25日 · 今初。 辰一、正義數量決定分二: ① 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對佛說六度總綱密意的開解. ② 獅子賢論師對無著菩薩在《攝大乘論》中觀點的解釋. 巳一、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對佛說六度總綱密意的開解分六: ① 觀待增上生數量決定. ② 觀待引發自他二利數量決定. ③ 觀待引發圓滿一切利他數量決定. ④ 觀待能攝一切大乘數量決定. ⑤ 依一切種道或方便數量決定. ⑥觀待三學數量決定. 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63如佛密意而為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道理。 對於佛陀略說的六度總綱,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依佛密意開顯、解釋了六度之所以重要的理由,目的是為了引發他人不可奪的智慧,其內容即是六度數量決定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