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本 名. 张松枝. 外文名. Deno Cheung. 性 别. 男.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67年4月2日 [16] 星 座. 白羊座. 身 高. 178 cm [1] 体 重. 71 kg [1] 代表作品. 青出于蓝、再生缘、施公奇案、鉴证实录、 风再起时. 职 业. 演员 , 主持人. 目录. 1 演艺经历. 2 主要作品.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 概览
    • 人物简介
    • 生平事迹
    • 文学成就
    • 著作详介
    • 讴歌抗英
    • 诗作选摘
    • 藏书故实
    • 延伸

    清代官员、诗人

    张维屏(1780年-1859年09月18日),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别署楚客、第七洞天樵客、南山道人、珠海老渔、唱霞渔者等。广东番禺(今属广州海珠)人。原籍山阴人。中国近代诗人。

    张维屏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始应县试。嘉庆十二年(1807年),入都会试,翁方纲极赏其诗。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以知县用,历湖北黄梅、松滋、广济和江西泰和等县,累官至江西南康知府。居官清廉,“尽心民事,深洽舆情”。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筑听松园于广州花地,潜心著述。曾短暂主广州学海堂堂长,讲学授徒。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张维屏触动很深,创作了一系列反帝爱国诗篇。咸丰九年(1859年)9月18日, 卒于广州。

    张维屏诗颇负时名,与谭敬昭、黄培芳并称“粤中三子”。早年诗作清丽脱俗,自然晓畅,内容大多为山水、闲情、赠答,缺乏广阔深刻的社会内容,但也有极少数揭露官场黑暗、体恤民情的进步之作。晚年辞官归隐,前期作品写隐居生活的随性自然,不务雕饰。鸦片战争爆发,面对列强入侵,诗歌创作风格骤然转变,创作了一系列格调高昂的爱国诗篇,如《三元里》《三将军歌》等,可视为鸦片战争时期的“诗史”。其诗总体风格自然率真,在嘉道诗坛颇具影响力。符葆森评其诗“出入汉魏唐宋诸大家,取材富而酝酿深,气体则伉爽高华,味致则沉郁顿挫”。张维屏诗名远播海外,日、韩人曾至广州求购张诗,美国有识汉字者书其诗于扇面。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

    张维屏少时就有诗才,闻名乡里。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目睹英国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激发了爱国热情,写出了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三元里》,赞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捐躯报国的《三将军歌》等。这些诗篇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成为鼓舞爱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可贵资料。已故的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邨)曾称赞张维屏的这些诗是鸦片战争中“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

    张维屏(1780~1859年10月13日), 清代官员、诗人。字子树,号南山,因癖爱松,又号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渔、唱霞渔者,广东番禺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道光二年(1822)成进士。此后在湖北、江西任州县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为官清廉,终因不耐官场的腐败,于道光十六年(1836)辞官归里。

    其父曾任四会县学训导,张维屏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少年时即以能诗名,13岁时名列番禺县童子试榜首,知县吴政达赞赏其才华,取《毛诗序》“南山有台,乐得贤也”之意赐名“南山”。张维屏于嘉庆九年(1804)中举后,首次进京赴考,诗坛大家翁方纲阅其诗作,惊呼“诗坛大敌至矣!”再度赴试时,翁方纲为他和黄培芳、谭敬昭等三位岭南诗人之诗集作《粤东三子诗序》,从此“粤东三子”的文名得到显扬。张维屏曾与林伯桐、黄乔松、谭敬昭、梁佩兰、黄培芳、孔继勋筑云泉山馆于白云山,人称“七子诗坛。”

    道光二年(1822),43岁的张维屏四度会试终成进士,外派湖北黄梅县知县, [2]同知。是年江水暴涨,田园淹没,他乘小舟巡视灾区,由于洪流湍急,小舟竟为急流冲走,他幸为树枝挂住,得以不死,百姓为之歌:“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他视察灾情后动用库银赈济,使灾民获得实惠。后补长阳县知县,又署松滋、广济等县知县。 [2]过三年,返粤丁父忧,次年迁家回清水濠故里。道光九年(1829),他被聘为学海堂学长。居家数年,致力于教育事业。道光十年(1830),张维屏丁忧服阕,同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等在北京结“宣南诗社”。后又出任了几年的地方官员,但他最终看透官场腐败,产生“一官无补苍生,不如归去”的念头,终在道光十六年(1836)五十七岁时告病辞归广州,赁居河南花地潘氏别业东园。他将所筑小园名为“听松园”,于松涛间悉心著述讲学、游园吟诗 [2]。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专门拜访,征求禁烟对策。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写下反对外敌侵略、赞颂人民抗战的不朽诗篇,其中《三元里》和《三将军歌》最为著名。咸丰九年(1859)九月十八日(10月13日)病逝于清水濠,葬于广州城东北银坑岭,临终留下时人争传之绝笔:

    烟云过眼总成空,留得心精纸墨中。书未刻完人已逝,八旬回首惜匆匆。

    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以诗著称,与黄培芳、谭敬昭号称“粤东三子”。鸦片战争前,他受到诗坛耆宿翁方纲、曾燠的赏识,又与宣南诗社中成员交往唱酬,诗篇内容大多是山水、闲情、赠答,夹杂一些壮志蹉跎的感慨。只有少数反映现实的篇章。如“体近谣谚”的《县言》组诗等,暴露了吏胥贪婪毒狠的面目;《黄梅大水行》《催科》等,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鸦片战争期间,是他诗情最激昂的时期,写下了《三将军歌》《江海》《书愤》《孤坐》《海门》《雨前》等一系列爱国诗篇,表彰抗战,指斥投降。特别是《三元里》,是这一时期诗坛少见的歌咏人民自发反帝斗争的佳篇。

    张维屏认为“诗固出于性情”(《陈清端公诗集序》),写诗当如造物之自然。他的诗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写真情实景,于白描笔墨中又时见含蓄凝炼。故林昌彝说他“警炼异常”(《射鹰楼诗话》卷十三)。他引新事物入诗,如写火轮船、世界地图等,表现了近代诗突破传统题材、展拓诗境的趋向。张维屏古文也有一定成就。恽敬称誉他为“岭外柳仲涂”(《送恽子居还常州》诗注)。他批评当时古文两大病,即“陈言”与“赝古”,提出“不拘成见,不囿偏隅,随感而通,因物以付,如风行水,如水行地”(《复龚定庵舍人书》)。他的文章不拘体格,随意挥洒,如《释涉川片云行草序》就云生发,《十二石山斋记》依石立论,都表现出“意新格创”(许应騤评《情释》语)的特色。

    《国朝诗人征略》是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所著的大型诗话汇编。全书分《国朝诗人征略》(即 《初编》)和《国朝诗人征略二编》两编。《初编》编定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六十卷,收入清代诗人929家。《二编》编定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十四卷,收入清代诗人258家,中重出者数人,增补者又约十余人。本书以诗人为条目,每条下大抵包括五部分内容:

    一、其人的字号、里贯、生平上要经历及著作;

    二、辑录自诸家文集、诗话、志乘、说部中有关的轶事及诗评;

    三、摘录作者自撰的《听松庐文钞》 《听松庐诗话》《松轩随笔》《松心日录》中有关的评述;

    四、其人重要诗作的标题;

    五、其人诗作佳句摘录。

    清道光十九年(1839),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到广东查禁鸦片,一到广州即出城到花地访晤卸任归里的张维屏,又邀请他到衙署共商禁烟大计。张维屏此时的身份是学海堂学长,又受聘主讲东莞宝安书院。出于维持宁静生活的愿望,他劝林则徐“毋开边衅”。然而,不久英国侵略军发动鸦片战争的炮声粉碎了他的和平美梦,张维屏疾书《书愤》诗,表示了“鲰生惟痛愤,洒涕向江流”的激愤心情。他关注这场战争,创作了《三元里》《三将军歌》等长诗,真实记述了广州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辉煌的史诗。

    张维屏是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字子树,又字南山,号松心子。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出生于广州清水濠。18岁时迁居天成路西侧的贤乐里。附近的聚贤坊,是为纪念南园前后五先生而取名的。张维屏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从15岁开始,他写有诗收入在以后结集的《松心诗集》。

    嘉庆九年(1804),参加广东乡试,中举人。及至京会试,落第,返粤和番禺林伯桐、黄乔松、段佩兰,香山(今中山)黄培芳,阳春谭敬昭,南海孔继勋在白云山筑“云泉仙馆”,据蒲涧廉泉之胜,为日夕诗酒唱酬之地。广州知府伊秉绶,特为之书“七子诗坛”匾额。

    张维屏活跃于广州诗坛,他与一班诗友在白云山麓筑云泉山馆,据蒲涧廉泉之胜为吟哦雅集之所,时人称之为“七子诗坛”。两广总督阮元曾邀集张维屏等饱学之士到节署共商纂《皇清经解》、修《广东通志》、建学海堂等修文兴教之大事。道光二年(1822),43岁的张维屏四度会试终于中了进士。又出任了几年的地方官员,但他济世救民的强烈愿望已为“一官无补苍生,不如归去”的念头所代替,终于在道光十六年(1836)告病辞归广州,赁居河南花地潘氏别业东园。他将所筑小园名为“听松园”,于松涛间悉心著述讲学、游园吟。形势的发展却容不得他安于教书赋诗。在广州人民英勇抗击英军的斗争中,他以花甲之年的一介书生,虽没直接参加战斗,却以诗写史旗帜鲜明地站立在人民一边。他创作了叙事长诗《三元里》,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人民群众反帝反侵略武装斗争的过程,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团结御侮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力量,同时对投降媚外的清政府投降派给予深刻的揭露。《三元里》展现了场面感人的壮丽的历史画卷: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键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新雷】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木棉】

    攀枝一树艳东风,日在珊瑚顶上红。春到岭南花不少,众芳丛里识英雄。

    【花地有序】海珠之南有鹅潭,鹅潭之南有花地,地以花得名,有花市焉。诗家或作花埭。以地名而言,当从土音曰花地。 [3]花地接花津,四时皆是春。

    一年三百六,日日卖花人。

    道光十六年(1836)辞官后寄住在花埭潘氏东园。林则徐来广州禁烟,曾赴东园与之商讨禁烟大计。鸦片战争爆发后,写下了歌颂人民斗争的《三元里》《三将军歌》等壮丽诗篇。喜收书藏书,以清代文集居多,藏书楼有“南雪楼”、“听松园”、“松心草堂”、“还读我书斋”等。辑刊《国朝诗人征略正续集》;著《松心诗集》《松心十录》《松心草堂集》《花地集》等。

    道光帝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82年9月16日)撷芳殿,母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后。(嘉庆即位,册喜塔拉氏为皇后。)嘉庆十八年(1813年)被封为智亲王。嘉庆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7月25日病死后,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道光”。 清宣宗画像

  2. 《春江花月夜》是 唐代 诗人 张若虚 创作的 七言歌行 。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突破了梁陈 宫体诗 的狭小天地,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被 闻一多 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1-2] 作品名称. 春江花月夜. 作品别名. 春江花月夜词. 出 处. 《 全唐诗 》 作 者. 张若虚. 创作年代. 初唐. 作品体裁. 七言古诗. 字 数.

  3. 张照(1691年-1745年),初名默,字得天,又字长卿,号泾南,又号天瓶居士,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人,清大臣、诗人、画家。. [5] 张照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 历官赞善、侍讲、侍读、庶子、侍讲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刑 ...

  4. 松枝是切花切枝中常用的一类植物材料。. 市场中常见油松切枝蓬莱松切枝罗汉松 切枝黑松切枝等。. 中文名. 松枝. 类 型. 植物材料. 释义. 在中国式插花艺术中常常用到松枝牡丹竹等具有内涵的传统名花名木营造有深度的作品。. 松枝是 ...

  5. 0. 0. 《庆清朝·禁幄低张》是 宋代 女词人 李清照 的词作。. 这是一首 长调 赏花词,描述春花盛开之时,明光宫苑之处,女主人公与同游者对花倾觞,自朝至暮直到秉烛而兴致未减的情景。. 全词状物抒怀,笔致工雅,蕴藉含蓄,层层铺陈,宕而有序,表现了 ...

  6. 杨万里,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成果有《论草堂诗馀成书的原因》,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000年),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草堂诗馀三论》,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年),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集刊)。 《新订类编草堂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