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7月20日 · 寫筆記,是擴展思考的引擎,而非只是記憶的系統. 作者: Esor Huang 7月 20, 2023. 多年前,我在書上有一句話很受讀者喜愛:「記住,讓我們下一次做得更好。. 」多年後,持續了夠長時間的筆記系統與習慣後,我開始感受到, 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記憶的 ...

  2. 2018年9月7日 · 我也回顧自己的日記,兩年前的我,覺得第二部的那8個故事只是有趣的日記範例。 但兩年後的我,卻看見那是本書最精華,最有厚度的部分。 希望你也能從《不成功,因為你太快》當中,找到自己慢下來的方法與勇氣,並且在人生重要的領域中,為自己留下 ...

  3. 2016年10月13日 · 作者: Esor Huang 10月 13, 2016. 有次在一個 30 人會議場合中,抬頭望去,發現拿出紙本筆記做記錄的人不出 5 位,大多數人都用著手機、平板、筆電在做記錄(或是...做自己的事),而我居然是那五位拿出紙本筆記中的一位。. 我現在是一個數位筆記與紙本筆記綜合 ...

    • 曾沛慈1
    • 曾沛慈2
    • 曾沛慈3
    • 曾沛慈4
    • 曾沛慈5
  4. 2016年10月15日 · 「深讀」,是藉由書本上的文字,但打破書本上的文字,去跟你想像的某個作者對話,了解其背後的思考、行動方法是什麼。 有時候我會很快就抓出這個核心脈絡, 這時候「深讀」的技巧反而會「幫我讀得更快」 ,因為掌握這個脈絡,作者的各種理論變化都能更容易閱讀吸收。 相反的,如果「一開始沒有深讀」,很有可能愈讀愈慢,但收穫不多,畫了愈多重點,但每次遇到新章節都要重新花很多腦力去理解「正面的」意思,這都是因為沒有先掌握「背面脈絡」的關係。 你可以補充參考我的資料整理法,也是一樣的邏輯: 活用資料庫的資料收集法:試試加上這四個關鍵步驟! 二、反芻不是讀懂他:更需要賦予你的創造. 接著我有一個基本的設定,就是我對「真的知道作者在想什麼」、「這段文字真的在表達什麼」沒有太大的堅持! 咦?

  5. 2015年8月7日 · 作者: Esor Huang 8月 07, 2015. 在這一次「 打開大家的 Evernote 筆記本 」新書採訪企劃旅途中,我有滿滿的收穫,除了見識到各式各樣不同筆記使用者的方法外,也在許多人生的道理上有所啟發。 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到天下雜誌採訪出版前輩伯爵茶先生,一碰面本想從筆記與工作整理方法開始,因為知道伯爵茶前輩之前執行了微笑台灣319鄉這個龐大的專案,總覺得可以在他的 Evernote 筆記裡挖出許多專案管理方法。 但是伯爵茶前輩一碰面,就劈頭跟我說:「你聊太多工作效率的東西了,今天來聽聽我用 Evernote 做不一樣筆記的故事。

    • 曾沛慈1
    • 曾沛慈2
    • 曾沛慈3
    • 曾沛慈4
    • 曾沛慈5
  6. 2018年6月29日 · 自己真的可以創造什麼成果? 並且在這樣的執行過程中看到自己能夠走到的願景? 有些朋友上過我的課後,常說我講某些方法與工具時充滿熱情,為什麼呢? 因為我在實踐的過程中,相信這樣真的可以改變,相信這樣真的會有成果,並且相信他可以帶我走到我不曾走到的願景。 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自己「擁有熱情」的方法,有興趣的朋友還可參考:「 如何練習自律? 不是用犧牲、克制與紀律,而是確認我想要 」、「 生活現實,總是還有最佳化下一步行動的空間 」、「 設定未來目標的真正價值:「改變當下現實感」的最佳手段 」。 ( 歡迎社群分享。

  7. 2015年6月23日 · 我自己無論在剪貼網頁資料、撰寫閱讀心得時,有幾個關鍵步驟跟大家分享: 1. 閱讀時順手摘要、劃出重點在哪裡. 2. 比起剪貼他人資料,更重要的是加上自己的筆記. 3. 收集時順手搜尋其他相關筆記,並做出連結或合併. 單純的累積或收集其實也會有幫助,但是比起一個收集「他人資料」的他方資料庫,建構一個 「自己曾經想過」的個人知識庫 ,後者的意義更重大,幫助也更大。 這部分我曾經在過去很多篇文章裡分享過實際的做法,而上述這段可以說是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意義所在。 有興趣參考更多實際做法的朋友,可以延伸閱讀: 用 Evernote 開始完美讀書計畫:抓重點閱讀心得複習. [偷看別人的Evernote] 我的 Evernote 看電影心得筆記方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