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一、圓不圓具五相之功過. 二、須圓具之因相. 三、別別宣說諸項差別. 四、成就四項中捨逆修順之差別. 五、宣說虛當勤修此等諸相之因. 第二、說明要依師的弟子的條件,分為五科:一、完備五種條件的功德與不完備的過失;二、必須完備的理由;三、說明各項條件的特徵;四、遮除具備四種條件的違緣與成就此四項的順緣的差別;五、說明必須勤奮修集這些條件的因緣。 丁二能依學者。 今初、圓不圓具五相之功過者. 第一、《四百論》曰:「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 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 」釋論解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 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 猶非止此,即於聽眾所有功德,亦即於彼補特伽羅,見為功德非見過失。 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者過,反執為德。

  2. 2020年6月4日 · 廣論消146 146頁5行-147頁9行. 惡淨之理者。. 謂諸能感於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變為感微苦困,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 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為短期,或全不受。. 透過四力對治去清除罪障,要達到怎樣的情況才叫惡淨 ...

  3. 2020年10月29日 · 1.中士意樂——希求解脫之心, 2.中士修行——戒定慧三學之道, 3.中士之果——解脫生死。 論中“修習生死種種過患”,即思惟三苦、八苦、六道諸苦。 長期修苦的結果為“見一切有如同火坑”, “一切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 “如火坑”,是比喻有漏蘊周遍三苦的自性。 見三有皆苦之後,即可激發出離心——希求證得息滅一切煩惱、痛苦的解脫,再以希求解脫之心為動力,就能策勵自心精進修學戒定慧三學之道,從而成辦徹底解脫生死的聖果。 以下再觀察,這條道是否究竟? 如果究竟,則不必再希求,若不究竟,則須進一步抉擇。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惟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4.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5. 李立劭的紀錄片海南阿嬤》、《草嶺曾被列為二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觀摩片,拍攝《邊城啟示錄》緣起於十年前的教師節,他來泰北邊境的一所華語小學參訪,在泰國北部小鎮他驚見一群人唱起《孔子紀念歌》,還對著孔子像三鞠躬。

  6. 2013年9月24日 · 令人頭痛的網路語言(1)-火星(注音、腦殘、小白). 身為語文教育者,面對現在年輕人的新興語言問題真是頭痛萬分,尤其是批改作業、作文,簡直是酷刑!. 通常秉持耐心看完一篇,都會懷疑自己的語言程度是否會到退回幼稚園時代?. 對於年輕人 ...

  7. 第一、成辦過患:為了獲取食物,必須忍受寒冷炎熱及心力交瘁的痛苦;如果無所獲,更是憂悲苦惱;得到了,又擔心被偷、被搶而遭到損失,因此鎮日牽絆、辛勤守護,致受許多苦惱。 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 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 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 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第二、親友失壞過患:為了食物的關係,即使親如父子也會互相爭鬥。 第三、不知滿足過患:由於飲食而增長的貪愛,甚至引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使生靈也遭受許多大苦。 第四、無法自主的過患:寄食於他人者,為了主人的利益,必須和別人爭鬥,因而受種種痛苦。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