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5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

  2. 2024年5月1日 · 為了更好地探索多元化銷售平臺區張明儀做了2項調研第1項是針對客戶的匿名調研目的是瞭解新冠疫情發生3年後客戶對保險的態度有什麼樣的轉變或者他們對保險公司有什麼新期待認為保險公司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3. 2022年11月3日 · 與高資產客戶溝通時總是滔滔不決、急於想嶄露專業,自己說得比客戶還多?. 富邦人壽高佳通訊處業務經理張綺玉認為,這是業務員常見的一大經營誤區。. 那麼,該如何掌握好客戶溝通第一步的「傾聽及提問」,深掘客戶需求;又該如何建構客戶「安全感 ...

  4. 2023年10月1日 ·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器。 勢: 泛指氛圍、情勢、趨勢,確實存在但難以掌控,可變動程度最大。 本篇所提到的底層邏輯雖不至於如此富含哲學性質,但仍可類推指為需要經由長時間的理解及領悟才能挖掘出的本質或是定義。 然而繼續拆解「底層邏輯」一詞,可以發現「底層」呼應到的是本質,而「邏輯」則是牽涉到思考的模式以及行為的準繩。 用前述所提邁向績優關鍵要素之一的「人際關係」為例,這僅是一個方向而沒有參照的標準,若要賦予一套可供做參考依據的思考模式,可以借用流傳已久的一句話:「真正的人脈,不是指那些能幫助到你的人,而是指你能幫助到的人。 」來闡述。

  5. 2023年6月1日 · 鄧孟芬表示財富傳承能用的工具不勝枚舉舉凡遺囑保險信託分年贈與開公司舉債等如果客戶願意花時間瞭解就可以替客戶分析不同工具的優勢及劣勢更重要的是要為客戶建立一個觀念工具沒有好壞之分可以滿足當下核心需求就是好工具

  6. 2023年4月1日 · 鄧秀淑認為業務員在進行售後服務時必須要掌握差異化這項關鍵。 有一位客戶外號叫做「小辣椒」,是一位在網路賣場幫忙販賣海鮮、魚貨的直播主,由於平時相當忙碌,即使是在下播時間也常需要處理其它事務,很難撥出一段時間碰面,然而,鄧秀淑並沒有因而放棄這一條「由點成為線」的機會。 「假日只要有空,我常常排定一大清早4、5點的時間到賣場去協助她賣海鮮,是不是很另類? 」她笑說,雖然自己年紀已經不小了,但是熱情和精力絕不會輸給20、30歲的年輕業務員,只要客戶不見外,哪怕時間再怎麼早,她都願意為客戶分憂解勞。 在幫忙銷售的過程中,不但能加深彼此的感情,也能夠利用一些空檔時間,帶給客戶正確的理財及觀念。 「當業務員有一定的客戶量後,就要懂得善用這些資源。

  7. 2024年5月1日 · 16. 0. 成為主管幾乎是每位保險業務員成功發展後的必經之路但即使是再優秀的業務員也不一定將成為一位出色主管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業務銷售與領導團隊的思維大不相同國泰人壽專招中一通訊處通訊處經理洪佩琦分享業務員與主管最大的差異在於業務員的各項指標只需自我完成就好但團隊裡的各項指標需要團隊夥伴一同來完成因此需要具備相應的指導培養動員等能力而這是單純作為一個業務員所未觸及的。 從業務員到基層主管,思維大不同. 洪佩琦指出,剛晉升主管的業務員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對自己身分的認知偏差,習慣了以個人業務為主的他們,在剛晉升的期間,自我定位通常是「業務兼主管」,但洪佩琦表示,應該以個人業務為輔! 主管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團隊的建立,夥伴的教育與培養需要主管投入不少的時間精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