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消文29-1. 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 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能成辦解脫的善知識,就是終極所求成佛的根本。. 所以有心想要依止上師的修行者,應該 ...

  2. 2020年4月15日 · 今初﹞. 壬四 皈依後所學的次第: 皈依後的所學分二: ① 出於《攝分》所學者。 ② 出於教授(口訣)所學者。 癸一 出於《攝分》所學者: 此處的所學又分為兩組來解釋。 第一組又分為四項: ①依止殊勝士夫。 ② 聽聞正法。 ③ 如理作意。 ④ 修行符合正法之法。 【初中有二四聚。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由歸依佛即是歸依示道大師,隨順此之正行,即是親近示道師故。 子一 親近善士: ① 依止殊勝士夫。 皈依後的學處有二,一.出自《攝分》者與二.出自教授-口訣者。 《攝抉擇分》中的皈依學處內容,可分兩組四法,兩組再可分為四聚(子項)來說明。 第一個四聚,1.就是親近善知識、2.聽聞正法、3.如理思惟、4.法隨法行。

  3. 廣論消文245 經說“正行而為堅實”,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 廣論消文245 245頁7行-246頁末行. 第三既發心,已於諸勝行修學道理分三:.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分三。. 第三、在發了願菩提心以後,應當修學種種殊勝菩薩行的道理分成三方面來 ...

  4. 科判:丁二 能依學者之相. 宣說能依學者之相,分五:. 一、圓不圓具五相之功過. 二、須圓具之因相. 三、別別宣說諸項差別. 四、成就四項中捨逆修順之差別. 五、宣說虛當勤修此等諸相之因. 第二、說明要依師的弟子的條件,分為五科:一、完備五種條件的 ...

  5.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 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分四:①破斥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之愚者. ② 破除不了知思擇修與安住修之迷亂 ③ 破除於修狹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者 ④ 宣說一切聖言皆是教授之理. ① 破斥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之愚者分二:. ① ...

  6. 黃慶萱教授說:「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的修辭方法,叫作『映襯』。 」。 陳正治教授說:「從字面來說,映就是映照,襯就是襯托。 在語文中,把兩種觀念、事物或景象,相互對照或櫬托,使情意增強的修辭法,就是映襯。 」。 綜合諸家論點,筆者對「映襯」的理解為:「在語文中,使用兩種相關、相反的觀念、事實或景象、物色,進行平行對比或主賓相襯,以增強理念或深化情意的表意方法。 」。 【貳】「映襯」的表現類型. 學者陳望道分為「反映」與「對襯」兩種類型。 黃永武教授分為「反襯」與「正襯」兩種類型。 董季棠教授分為「反襯」與「對襯」兩種類型。 黃慶萱教授將「映襯」辭格的表現態樣歸納出以下三種:

  7. 今初.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這是科判依己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之二,宗大師將為行者闡釋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在這個科目之下又分成二部分。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丁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第一部分是對於建立成佛之道的總體內涵生起堅定的信解。 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丁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第二部分是在成佛之道正確攝取心要的道理。 初中分二:針對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部分再細分為二部分。 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戊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第一部分闡釋三士道完整涵攝佛法的道理。 三士,關於三士之名,稍後本論有特別闡述。 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戊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第二部分明白開示依次以三士道引導凡夫成佛的原因。 今初:接下來闡釋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