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2日 · 今次元気寿司支持舉辦的「水耕農莊探索之旅」,分別邀請了來自香港多間小學、香港青年協會轄下多所青年空間、元気寿司特選親子會員及員工等團體參與,小朋友寓小旅行於學習,透過互動講學、親手落種及收割,加深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了解。 小朋友踴躍舉手參與遊戲發問環節,透過簡單的問答加深了解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議題,如全球食水資源短缺及水耕與傳統種植方法的分別等。 超好玩! 親手種植與收成 從愉快體驗中學習實用知識. 水耕種植近年在世界各地非常流行,而且漸漸普及化,Derek分享水耕種植的好處在於所用的資源比較少,滴水灌溉讓水份慢慢直接滴落植物的根部,可有助減少蒸發及水份流失,從而減低耗水量;水耕亦令收成更多更精準,部份農作物產量甚至可多約15至20倍。

  2. 2021年1月21日 · 入行18年的中大兒科學系及婦產科學系遺傳醫學應用副教授淑貞醫生,曾醫治過不少的罕有病患者,作為兩子之母的她,坦言在家庭及職場上各背負着不同的責任,但她認為只要在兩方面都有「團隊合作」與「溝通」就最易

  3. 2021年1月21日 · 莊淑貞在臨床上接觸過不少基因疾病個案是因缺乏檢查及確診而導致未能及時得到治療包括一名患突發心臟病的病人他在離世後才被揭心律不正是因為基因問題其家人同樣有患病風險當醫生為其10名家人作基因檢查後發現他們當中有數位近親同樣因攜帶同一基因缺陷而患突發性心臟病確診後已可以接受治療減低因心臟病發而猝死的機會。 除此之外,她亦曾遇過一名年僅5至6歲,罹患罕見遺傳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ALD) 的男孩。 他一直成績優異,至入讀小學後,父母發現其行為變得非常頑皮,無心向學,於是帶其求醫心理醫生,可惜情況一直沒有好轉。

  4. 2021年1月26日 · 現年39歲的朱慧敏於本月7日宣布跟醫生男友陳良貴入紙註冊結婚,二人並已於前日(24號)在尖沙咀一酒店舉行簡單而浪漫的婚禮,因疫情下婚禮邀約20位至親好友,其中「媒人」林盛斌更變身「外父」,牽朱慧敏進會場見禮。 朱慧敏(Queenie)跟陳良貴醫生日前舉行婚禮,婚禮照片在今日曝光。 因為疫情,二人選址尖沙咀半島酒店以小型婚禮儀式舉行儀式,約20多位至親好友見證,一對新人原計劃外地結婚,但現時待疫情好轉,再到峇里巴島補辦婚宴。 點擊圖片放大. +3. 【朱慧敏結婚】未婚夫是心臟名醫曾替林盛斌做手術 疑跟朱慧敏早同居半山愛巢. 穿上性感白色婚紗的朱慧敏,跟同白色禮服的丈夫,非常登對。

    • 莊·威1
    • 莊·威2
    • 莊·威3
    • 莊·威4
    • 莊·威5
  5. 2022年7月27日 · 新晉政府專家顧問孔繁毅,亦是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的共同召集人。 政府指他就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發表科學和持平中肯的意見,鞏固公眾對新冠疫苗的信心。 孔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感到十分榮幸,將繼續服務社會及支持政府,一直進行不同研究,及改善病人護理。 劉宇隆則表示,榮譽是屬於所有在疫情中有 貢獻的人,他們拯救生命、減少市民的痛苦,特別是那些協助香港人了解並接受新冠疫苗的人。 另外,今年獲頒授勳銜和嘉獎人士的總數,是自香港特區成立以來最多的一年,約7成(607人)是屬於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或行政長官公共服務獎狀,其中493人因參與應對疫情而獲得表揚的社會人士和公職人員。 下列139名嘉獎人士在應對 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工作方面,貢獻良多,特頒 「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 ,以示嘉勉:

  6. 2021年8月26日 · 今天的主角詠琳(Cherrie),生於富裕之家,家族經營玩具生意,但後來生意失敗更欠下巨債,一直視「玩」為終身職業的Cherrie,跌入人生谷底。 但幸好性格樂觀的她,並沒有自怨自艾,更積極搵工還債,由廣告銷售員做起,一直做到成為公司的老闆,現更擔任商會的主席。 回望過去,Cherrie說:「馬死落地行,天下並沒有解決不到的問題,只要樂觀面對就一定會捱得過去。 詠琳工作很忙碌,仍然會抽時間做慈善工作,幫助弱勢社群。 (黃建輝攝) 嚮往玩樂人生. 舉止優雅、談吐大方的Cherrie,予人一股高貴氣質,這份貴氣是自小培養出來。 Cherrie的家族開玩具廠,擁有多幢物業,Cherrie自小被視為掌上明珠。

  7. 2015年4月24日 · 究竟莊偉忠有何管理妙法? 他親自拆解7大管理法則: 1. 擺脫開會文化. 以前一田每朝都有個例會,但哪裏來咁多事要商討? 於是他上班頭一天就_取消了例會。 其實很多企業大會,都是一些無權的人坐在一起「發牙痕」,事事分析一輪,連沒關係的也發表兩句,但通常講完就算。 其實最有效的會議,人數不過7人,而一田的會議多數也是小會,兩三個人相關有權的人聚聚頭下決定,然後各自開工,而CEO現時每月參與的大會亦只有3個。 2. 目標合理不捽數. 很多企業由每年7、8月開始做預算,千方百計將條數有幾高推幾高,然後不斷調整,幾來幾去。 到1月發現不達標,就開始研究點解唔到數,研究大半年,搵專人做報告分析,重新Forecast,想盡救亡方法。 一田好簡單,一開始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