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1月25日 · 近月社會衝突頻生,相信香港人的心情一定非常低落。. 每天看著令人心酸的新聞畫面,除了傷心,亦難免產生憤怒的情緒。. 正如悲傷一樣,憤怒的情緒也需要出口,否則長期抑壓或胡亂發洩有機會傷害自己及他人。. 社會愈是混亂,情緒控制(EQ)愈顯得重要 ...

  2. 2019年10月30日 · 憤怒既是眾多情緒的一種,憤怒的情緒正反映我們內心的關注及對身處境況的反應。 究竟憤怒在何時出現? 它在怎樣的情況下會被引發呢?

  3. 2019年7月5日 · 由精神病學家Elisabeth Kübler-Ross於1969年著作《論死亡與臨終》中提出哀傷五個階段,包括: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抑鬱(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0年1月16日 · 情緒問題在香港有越來越普遍趨勢,一項本地研究估計,每5名港人就有1個受情緒病(包括焦慮症、驚恐症、躁鬱症等)困擾,比例高於全球3倍;而醫管局資料亦指目前香港抑鬱症患者估計有高達30萬! 情緒問題在香港越來越普遍,醫管局資料就顯示目前香港抑鬱症患者估計有高達30萬。 (christopher lemercier/unsplash) 情緒問題可致病? 在中醫角度,人情感表達可分為「七情」,分別是喜、怒、憂、思、悲、恐、驚。 所謂「百病生於氣」,七情太過可致病, 其病理變化規律可從「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憂思則氣結」理解(按圖): + 3. 喜:心神渙散. 所謂「暴喜傷陽」,過度喜悅會傷害身體,令心神渙散,故常會聞說有人因中巨獎,開心過度而突然暈倒!

    • 憤怒不會無端產生
    • 憤怒的核心
    • 來自親密的憤怒
    • 憑甚麼他可以這樣傷害我?
    • 承認脆弱與無助

    納思邦是位多產的哲學家,研究領域廣泛。她在古典學、文學與哲學、大學通識教育、政治哲學、女性主義等等領域都寫過影響巨大的論文和專著。而關於情感的哲學問題更是納思邦長期著墨的領域。納思邦對人類情感的觀點深受斯多亞學派的影響,她的觀點或許並非哲學主流。比如在關於情感的大部頭著作《思想的跌宕》(Upheavals of Thoughts)裡面,納思邦提出情感並非如我們日常所想,只有純粹的心靈衝動。情感其實包含許多認知上的內容,比如信念、評價性的判斷等等。這些都在各種情感中處於核心地位,一旦改變,這些情感也會變了樣,甚至消失。 在《憤怒與原諒》中,納思邦堅持此觀點,並遵循這一思路對憤怒進行分析。憤怒當然有心靈上的衝動和欲望,但憤怒同時包含各種認知內容。像其他情感一樣,憤怒總會涉及自我:不是說情感只關乎...

    除此以外,借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分析,納思邦認為憤怒還有一個特別的核心成分。亞里斯多德認為,憤怒包含一種報復的欲望。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我們會渴望報復對我們帶來傷害的人,就算這種報復未必能夠實現。沒有報復的欲望,憤怒將不是憤怒。當好友受到侵犯,我們為她感到痛心,花時間陪伴她,盡可能幫助她。這種情感明顯不是憤怒,而是哀傷和關心,情感的對象和關注點都在好友的傷痛,甚至不是侵犯本身。當開始關注侵犯者時,情感會變得不同。侵犯者犯下如此錯,使得好友如此受傷,必須讓他承受同等的傷害作為懲罰方可解恨。這種情感才是憤怒。我們會相信很多傷害不公,但因關注點不同而有不同的情感。英年早逝或許是不公的,但我們不會因此憤怒,而更多是哀傷,因為我們不會渴望天公受到報復。這就是憤怒作為情感的特別之處,使得憤...

    納思邦的寫作風格在英美哲學傳統中獨樹一幟。全書除了細緻的分析外,納思邦還借助大量的文學、人物傳記來詮釋她的觀點。是否符合哲學論證的要求或許需要商榷,但閱讀《憤怒與原諒》並不會感到沉悶。全書從古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的《俄瑞斯忒亞》(Oresteia)引入,之後穿插文學、小說、電影的闡述和詮釋,最後還討論了曼德拉的生平故事。納思邦通過內容豐富的分析和闡述,展開她對憤怒的想法。 對憤怒的討論,可以從個人關係中講起,特別是親密關係。我們經常會向身邊人發怒。有時憤怒並無根據,那憤怒自然不正當。有時,對親密的人的憤怒有根有據,這時的憤怒就正當了嗎?因為親密關係的特殊性,這個問題讓人糾結。 納思邦認為,親密關係之所以特殊,在於親密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核心成分。對方的幸福是我們幸福的一部分...

    而憤怒最大的問題,在於憤怒的報復欲望。當因受傷而發怒時,我們會渴望對方承受同等的傷害,而最好這傷害來自於我和我的願望,不然我們無法解恨。這種欲望在理性上並無道理。 除非相信冥冥中的宇宙平衡,渴望對方承受同等的傷害根本不能彌補曾經受過的痛苦。報復犯錯的情人,無論傷害程度如何,都不可能彌補其背叛所帶來的痛苦。這種渴望顯然十分不理性。 另一種看似較為理性的反應是,報復有時並不是為了彌補受過的痛苦,而是出於地位的比拼。當因受傷害而發怒時,我們會將傷害看成某種侮辱和貶低。憤怒時我們常常會出現類似的想法:「憑什麼他可以這樣傷害我?」因為被傷害,我們會感到自我受到貶損,就好似競技體育中被衝撞後,運動員需要憤怒回擊,否則就會被看不起。這種報復並非為了彌補痛苦,而是渴望重獲地位:既然被傷害是地位的貶損,那麼通...

    問題可能是,非憤怒就算看上去很合理,但真的那麼容易嗎?我們都需要承認,憤怒是人非常自然的情感,甚至可以說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如此,納思邦提倡的非憤怒是否要求過高呢? 曼德拉不是聖人,納思邦能夠說明,非憤怒並非不可能。困難,但可以實現。從人性來論述道德或政治上的要求不可理,是十分常見的反對思路。然而,我們或許需要反思一下,人性上做不到,就能說明道德或者政治上的要求不合理嗎?這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應該」蘊含「能夠」的問題,正如David Estlund所說,人性上做不到,更多指的是人沒有做某事的動力和意願,所以才成為人性上做不到。假設一下,一個人完全無法提起任何意願和動力去將垃圾扔到垃圾桶裡,這完全不能證明,禁止亂扔垃圾是不合理的要求。一個人無法提起意願去從憤怒過渡到慷慨與愛,並不能證明非憤怒要...

  6. 2016年9月9日 · 納思邦對憤怒的批判. 就此問題,芝加哥大學法學與哲學教授瑪莎.納思邦 (Martha Nussbaum)在她最近出版的Anger and Forgiveness(中文譯名:《憤怒與寬恕》)和香港城市大學的一場公開講座中給了我們一些提示。. 在前幾日的公開講座中,納氏主要談及的是 ...

  7. 2018年12月2日 · 以下是有效撲火的3大步驟: 先察覺憤怒 後反思因由. 在討論如何有效管理憤怒情緒前,我們必須先留意到自己的憤怒。 憤怒情緒是由很多元素組成的:末稍神經反應與腦神經活動、身體感覺、主觀感受與體驗、認知以及行為傾向。 在這些元素之中,我們要留意一些與憤怒反應相關的身體感覺,從而主觀地感受自己正經歷憤怒情緒。 此外,我們能夠留意到自己當下想法的話,便有機會找出觸發憤怒的源頭。 憤怒是出於自己實現目標的過程受阻,此時我們便會知道甚麼事物對自己是重要的。 當被觸發憤怒時,我們需要與憤怒帶來的身體感覺取得聯繫,切身感受憤怒。 靜觀練習是提升自我情緒覺察力的其中一個方法,使我們能夠留意到自己的憤怒情緒,再加以反思。 離開憤怒的當下有助冷靜評估事件,才不會被憤怒的負面想法侵佔腦袋。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