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如果「念死」之心,平常就能生起的話,當看到人們為了世間名聞、養、恭敬等虛妄不實的東西終日奔波、費心追求,就會認識這一切無知的行為像是對著空心的穀殼(稻穀)揮扇一般,毫無意義。

  2. 特別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一當代工藝美術界最高級別的頭銜,一旦加冕,隨之而來的絕不僅僅是至高無上的名譽和地位,其作品更會受到市場的廣泛追捧,這是長久以來當代工藝美術收藏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所以,對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一桂冠,創作者無不傾心向往,收藏者、投資者自然也會將評選視爲一個機會點。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瓷類全名單 ( 共73位) 第一屆(1979年3位) 【王錫良】【楊厚興】【劉傳】 第二屆(1988年7位) 【秦錫麟】【莊 稼】【陳鍾鳴】【張松茂】【趙國垣】【劉富安】【顧景舟】 第三屆(1993年17位) 【王恩懷】【王隆夫】【呂堯臣】【李進】 【汪寅仙】【唐自強】【徐秀棠】【陳貽謨】【梅文鼎】【許興泰】【曾良】【馮乃藻】【廖洪標】【蔣蓉】【鄧文科】【劉澤棉】【關寶琮】

  3. 第四、時間的差別:平時應當隨其相宜的實行供養,在良辰吉日和重大節日,應當依自己的能力獻上精妙的供養。. 【復次恆須受飲食故,爾時若能首先供養無間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圓滿眾多資糧,故隨受用淨水以上,應以先首至心供養。. 第五、以少許辛勞緣 ...

  4. 2020年11月23日 · 論中首先略說:在世間善趣和惡趣的所依上,感受的悅意、不悅意果,都是因為對有情作利益和損害所引生的。 其次廣說: “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護世所受用,於此三趣中,無非有情,所引此何奇? 無上佛果尚且都須依於有情而獲得,何況人天財富,梵天、帝釋天、大自在天(猛天)、四大天王(護世)等的受用,無一不是從利益有情而產生的,對此又有何可驚奇的呢? (此乃不足為奇定能獲得受用) “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 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中有情感受的種種痛苦,都是從損害有情而引起的。 “饑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在惡趣中,眾生感受的饑渴、互相打擊、吞食以及遭受侵害等痛苦,難以遮止、無窮無盡,都是損害有情的果報。

  5. 2021年2月23日 · 歡喜力是最初積極投入善法的動力,又是行善堅持不斷的保證,修任何善法都不可缺少,所以要遵循方法引生歡喜力。 金二、引發歡喜力的方便分二: ① 無飽足心之相 ② 於因無飽足. 木一、無飽足心之相. 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 ”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 應當發起何種無飽足之相呢? 如《入行論》說:“菩薩對自己所作的善法,要像孩童盼望玩遊戲的樂趣那樣,極其熱愛,永無滿足。 ”這是說,應當努力發起歡喜心,像孩童玩遊戲那樣,沒有滿足。 木二、於因無飽足分三: ① 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理應無飽足. ② 行善能獲暫時究竟無罪安樂,理應無飽足. ③ 故應發起無飽足意樂. 水一、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理應無飽足.

  6. 2021年2月5日 · 我們常說,天身不如人身更有利於修習佛法,正是因為天人的生活太過安逸,生命都虛耗在享受中而不知出離。 《大唐西域記》記載: 往昔,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師子覺(無著菩薩的弟子)等三人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他們互相約定,誰先往生見到彌勒菩薩,便回來告知。 其後,師子覺最先往生,但他過了三年都未回來相報。 後來,世親菩薩也捨壽往生。 六個月後,一晚,無著菩薩見一天人(世親菩薩)從虛空中降下,並敬禮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說:為什麼這麼晚才來? 答:我捨壽之後往生兜率天,於彌勒內院蓮花中誕生,彌勒菩薩贊道:善來廣慧。 我才旋繞菩薩一圈,便立刻回來相報。

  7. 58 P58L2~P58L13. 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則其掉舉極易斷除。. 以掉舉者,是貪分攝散亂之心。. 能對治彼,諸經論中,讚厭離故。. 若有強烈而不間斷的思惟無常、苦等過患的心,就很容易斷除掉舉的現象。. 掉舉,是貪煩惱所攝的散亂心,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