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月30日 · 1.他在11歲買入第一隻股票. 生活中很多11歲男孩可能還在討論打籃球、看漫畫書,而巴菲特已經開始買股票。 在1942年春天,正是巴菲特的11歲,他用每股38元買入6股Cities Service(現為雪鐵戈石油公司)的股票。 2.他在16歲已賺得53,000美元. 他從小就開始想各種辦法努力賺錢,並在16歲時賺得53,000美元,計及通脹,約為現在50萬美元。 在他6歲時,他走遍社區,向鄰居們兜售5支裝的槍支。 在巴菲特的父親當選為國會議員後,全家搬到了華盛頓區,巴菲特就開始每天早上送《華盛頓郵報》,一個月可賺得175美元,在當時這個收入甚至比很多教師都高。 他還從事一些副業,例如出售用過的高爾夫球和收藏家的郵票以及汽車美容等等,於是在他16歲時,已累積53,000美元財富。

  2. 2023年6月28日 ·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哈利·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近日以95歲高齡離世。 Markowitz的研究顛覆了傳統的選股思維,在華爾街掀起一場革命,他亦和提出.

  3. 2023年5月10日 · 每年5月,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投資旗艦巴郡(美:BRK)的股東大會,都會獲得大批投資者的關注。因為在會上巴菲特與其老拍檔芒格(Charlie Munger)一如以往出席,回答股東的提問。在今年的股東信中,巴菲特提出,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和他的同事們避免了「重大錯誤」。

  4. 2020年1月2日 · 1. 巴菲特:投資自己. 「股神」巴菲特在去年接受訪問時提到,「最好的投資是投資在自己身上」。 他建議,應先由提升個人的書寫及溝通能力着手,認為人必須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更能讓個人價值提升至少50%。 他認為成功的第二個秘訣,就是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鍛鍊自己的身體及思想。 他提到,人只擁有一個頭腦及身體,不能等到50歲時才開始照顧它們。 他指出「如果你投資自己,就沒人能把它從你手中奪走」 。 巴菲特認為,人的成功是取決於年老時的狀態。 「當你已到65歲或70歲時,身邊陪伴的是你所在乎並真正愛你的人,那麼你就成功了。 【延伸閱讀】 【成功法則】巴菲特、馬斯都奉行! 成功人士的6個習慣. 2. 貝索斯(Jeff Bezos):開放思維.

  5. 2020年6月26日 · Facebook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即使已創辦了風靡全球的社交平台,仍積極學習,花了數年時間學習普通話,並多次在公開場合以普通話演講。 跨出舒適圈時,難免會有緊張及失敗,但只要不斷嘗試,始終會有突破自己的機會。 【延伸閱讀】 見工最忌講大話 Tesla創辦人馬斯用一條問題就能拆穿. 3. 運動. 作家Tom Corley以5年時間研究富豪的習慣,他發現運動是他們所有人的共同習慣。 他在博客中提到,那些有運動習慣的人比那些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具有競爭的優勢,包括更高的IQ(智商)、意志力、信心及多20%的精力。 4. 回饋社會. 成功不能單靠自己,很多時候都需要有別人的扶持,才能一步一步達至成功。

  6. 2023年1月11日 · 近日,Netflix推出華爾街吸金惡霸馬多夫(Bernard Madoff)的紀錄片,這部謎你影集訪問多位受惠者、員工、吹哨人及執法人員,嘗試重新勾劃出馬多夫是如何鋪陣騙局,受害人又如何上當。 馬多夫曾是華爾街著名金融經紀人、前納斯達克交易所主席,也是華爾街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的策劃者,吸金達640億元,受害者遍佈100多個國家,其中更涉及大型金融集團和各界名人,直至2008年金融危機,馬多夫虧損客戶數百億美元,騙局才最終破滅。 無數投資者原以為他是受人敬重的華爾街大佬,沒想到信任他的後果是陷入生活困境。 馬多夫最終因證劵欺詐、洗錢、偽證等11項控罪,於2009年被判150年監禁。 他在2021年在獄中逝世,終年82歲。 什麽是「龐氏騙局」?

  7. 2024年4月15日 · 強積金是港人退休儲蓄重要一環,涉數十年投資,基金長期表現自然是關鍵。 本文羅列「 滙豐強積金智選計劃 」20隻強積金基金近1年、3年、5年和10年的回報。 就以最新的2024年3月數據作分析,研究若使用滙豐,哪些基金可以取得較佳回報。 2024年第一季表現重點如下: 兩者美股基金近1年回報強勁,大賺逾26%,智優逸美股指數長線跑贏同行; 兩者歐股基金近1年回報亦不俗,賺逾11%,智優逸歐股指數長線處於行內前列; 環球股票基金長線處於行內前列; 「懶人基金」表現排名長期較佳。 數據來源: 積金評級. 滙豐強積金智選回報表現 . 點擊圖片放大. 要留意的是本文引用的回報率僅為歷史數據,不代表、不保證未來表現,而3年、5年及10年的數據,皆為每年平均回報率。 滙豐強積金智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