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阿毗達磨發智論》梵文名:Jnanaprasthana-sastra,簡稱《發智論》,又譯為《八犍度》,作者為迦旃延尼子,為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書。 在說一切有部的論書中,發智論被稱為身論,顯示它的重要地位。 它等同於分別說部的《發趣論》,結構極為相似,但是其解說則不同。 譯有兩本:1.《阿毗曇八犍度論》30卷,苻秦僧伽提婆口授,竺佛念譯。 苻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譯出。 2.《阿毗達磨發智論》20卷,唐玄奘譯。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是為詳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達摩發智論》而造的釋論。 唐玄奘以完全的底本譯重譯成《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二百卷,簡稱為《大毗婆沙論》或《婆沙》,對於僧眾正確和完整地理解教義是很主要的,是小乘說一切有部所正依的論藏。

  2. 消文73 73頁6行 – 74頁1行. 龍猛依怙亦云,「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 龍樹菩薩說:「先開示能成辦增上生的共下士道法類,再進一步教導如何趣入決定勝(從中士到上士道的法類)。. 因為先 ...

  3. 2011年4月15日 · 四.樂府詩 時 代與來源1.「樂府」本為官署之名,秦時設立,掌國家祭典樂制。. 2.漢興,因襲秦制,至武帝時為之更張,最為興盛,除傳統雅樂外,大量蒐集民間歌謠,並吸收西域音樂,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 (官名),命司馬相如等數十人作詞,延年作新聲曲 ...

  4. 師尊云修道修心辦道盡心. “學道學佛以心為本”其說法和“萬法唯心”的說法,意思是否相同?. 其實“以心為本”和“萬法唯心”含義完全相同。. “以心為本”是修道的統一觀點,而“萬法唯心”只是唯識的觀點。. “以心為本”的觀點,並不排除思想 ...

  5. 2020年12月29日 · 今初﹞. 分自他二利兩部分,先說求自利部分。 這又分六部分學習,依次第一一來說明。 第一先講布施,又分四點:第一是講布施波羅蜜的特質;第二是講了解了布施度的特質之後,啟發你去修的方法,方法了解了,然後照著這個方法去修;第三是說布施的時候,還有種種不同;最後是再把它綱要地說明一下。 首先說布施波羅蜜的特質。 【《菩薩地》云:「云何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物身語二業。 」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菩薩地》說:“什麼是佈施的自性? 即菩薩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和所有財物,能夠施捨一切應之物的無貪俱生之思,以及由此思所引發的能一切無罪物的身業和語業。 ”這是說,佈施的自性即是善捨思以及由此意業所發起的身語諸業。

  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由諾那呼圖克圖的門人編輯,重新為藏文咒語譯音的《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 (一般都跟《諾門普傳真言集》合刊)中,吳潤江上師有一段序文這樣說:「大白傘蓋咒與楞嚴咒功德雖同,但經咒則各異。. 蓋楞嚴咒係佛頂化佛所 ...

  7. 2013年5月20日 · 推薦 18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禪詩賞析】 歸來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 無盡藏 比丘尼《悟道詩》 :. 「終日尋春不見春,踏破芒鞋嶺頭;.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 無盡藏 比丘尼,生平不詳。. 最早記載於宋朝 羅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