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2月17日 · 2月15日, 世界糧食計劃署( World Food Programme )在其YouTube 頻道上載了一段名為8.05億個名字伊巴謙莫域 (805 Million Names – Zlatan Ibrahimović)」的影片影片中伊巴謙莫域以獨白自我介紹指自己無論去哪兒人們都認得出他呼喚他的名字來打氣可惜世界上很多名字都沒有人支持而這一班人因為戰火天災或貧窮每日在捱餓人數多達8億人當中大部分都是兒童。 相片來源:YouTube 影片截圖. 伊巴謙莫域逐一讀出這些值得關注和幫助的名字,Carmen、Rahma、Antoine、Lida、Chheuy、Mariko…原來這些名字,都是伊巴謙莫域身上的紋身。 相片來源:世界糧食計劃署. 他說:

  2. 2021年9月27日 · 下月初便40歲的伊巴謙莫域於2017年4月曾面臨掛靴危機當年效力曼聯的伊巴謙莫域因右膝前十字韌帶撕裂而收咧」,經歷運動生涯最嚴重的傷患後來幸獲得傅浩強帶領的醫療團隊將他治癒讓伊布的運動生涯得以延續。 最新影片推介:史丹福為兒童游泳課程注入拯溺元素 助學員掌握求生技能以提升水上安全. 湊得輕鬆啲. 【湊得輕鬆啲】史丹福為兒童游泳課程注入拯溺元素 助學員掌握求生技能以提升水上安全. 期後伊巴謙莫域的足球表現至今一直保持高水準,令伊巴謙莫域重傷痊癒的案例成為運動醫學界著名的研究個案,而為感激傅浩強的恩情,伊巴謙莫域在手術後向傅浩強送上簽名球衣以示感謝,球衣上寫上:「感謝你的一切,請繼續你偉大的工作和魔法! 」期後更在自己的手臂上紋了一個漢字「傅」。 港產骨科聖手 曾主理逾2萬次膝部手術

  3. 2019年6月18日 · Yves de Locht認為自己是在紓援病人臨終前的痛苦。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BBC在6月14日公佈一段8分多鐘的影片《Euthanasia doctor: ‘I don’t call it killing'》,內容環繞在比利時執行安樂死的醫生Yves de Locht及他的病人訪問。 比利時在2002年通過安樂死合法化,去年接受安樂死的人數達2,357人,平均每天約6人。 片段開始時,Yves de Locht手持僅約半隻手指長的瓶裝針劑,表示只要注射至血管內,病人就可在無痛狀況下,不到1分鐘時間內死去。 影片採訪了多名有意尋求安樂死的病人,其中一名身體依然健康的年長婦人表示: 我有權利選擇有質量地結束生命。

  4. 2020年10月19日 · 首屆拔尖十優狀元走入港大醫學院,麥凱鈞數年前考獲神經外科專科資格,年約卅歲就擢升副顧問醫生,時為最年輕顧問醫生之一;前年負笈巴黎,師隨法國顱底手術大師3個月,埋首深造經眼眶全內視鏡顱底微創手術之技,今年初首為腦膜瘤港婦治療 ...

  5. 2018年6月19日 · 新屯門中心3屍命案,涉嫌弒雙親後自殺亡的23歲細女留下遺書,披露罹患嚴重濕疹,令她生不如死。 濕疹難治。 研究濕疹逾廿多年的權威、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今日 (19日)接受TOPick訪問指,全球至今發生4宗與濕疹有關的死亡個案,其中3宗在香港發生,另一宗則發生於澳洲中國人家庭。 韓錦倫慨嘆,要治癒濕疹、想斷尾是最大的心魔,亦是這心魔誘發孩子濕疹,如社會不好好正視心魔,同類悲劇可再度發生。 韓錦倫表示,4宗與濕疹有關的死亡個案,3宗均在香港發生,包括15年底一名23歲患有嚴重濕疹青年,疑因惡疾難抵,於沙田豐和邨跳樓自殺身亡;數年前亦有一名一歲大的男嬰,因父母不信西藥,未有求診,只讓他服用大量及多種貴價維他命補充劑,終致嬰兒出現急性細菌感染,1天後不治。

  6. 2019年9月27日 · 一張張懸掛在饒宗頤文化館展館內的粵語卡片不時隨風轉動,本地文化導賞團「程尋香港」創辦人之一溫佐治就在「虢礫緙嘞(音:Kick溺卡嘞)」、「躝屍趌路」的卡片轉動間,向台下悠悠談起「若要生活好,瞓身利物浦」等等粵語語句,當然他所談的並非甚麼賭波賠率,其實是他在粵語講座「你未知的粵語二三事」中的一則有關「押韻」的例子。 佐治(中)與兩位拍檔達芬妮(左)及阿得(右)接受訪問時盡顯默契。 (陳偉能攝) 粵普非對立 語言無高低. 「程尋香港」過去的活動主要以本地文化導賞團為主,但佐治自去年起開始舉辦起粵語講座普及粵語知識。 他言因為受到當時一些官員及學者貶斥粵語的言論所影響,當中有指粵語並非母語的說法更是讓他有所保留。 這亦讓本身在大學修讀中文的他,決定要分享更多粵語知識作普及。

  7. 2016年2月4日 · 屹立於西營盤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本地品牌余均益,雖然不像其他在超市上架的大牌子那般深入民心,但在食家中卻被推崇備至,中港台澳均不乏忠實捧場客。 余均益早前在Facebook的一則帖文,卻嚇壞了一眾粉絲, 致各 fans : 余均益將消失於 第二街8號。 感謝支持! 相片來源:余均益facebook. 幸而懸疑揭盅,余均益只是門市搬遷,由第二街轉戰第三街,並非外界謠傳的結業收場,但其facebook專頁曾直言,「曾幾何時想行 plan B」。 本港近年不少坊間老店相繼結業,例如72年歷史的鏞記亦因家族失和,難逃清盤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