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日 · 《彭博社》在2019年曾報導,一座城市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人數,臺北高居世界第8位,但普遍的的特性是低調;與此同時,瑞銀集團(簡稱UBS)臺灣區總經理陳允懋表示,客戶中有高達90%來自未上市公司;瑞士信貸(目前已被瑞銀集團收購)於2022年也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未來5年資產達100萬美元的高資產族群會增加4成,至於臺灣更是被預估到了2026年會增加9成,是趨近於翻倍的數字;再看UBS於2024年1月公布的《臺灣財富金字塔淨資產排行榜》,當中所謂的「準富裕層」高達960萬人,在在都顯示出未來臺灣高資產族群將愈來愈多。

  2. 2024年1月1日 · 君碩說明,當某地發生重大事件時,客戶或投資人會期待公司保有備援的場所,讓公司保持正常營運,「以全球人壽來說,我們已經有一個真正的備援中心,確保客戶的交易和公司國內外資產的交易,在突發狀況下能夠持續進行。 看見商品趨勢,抓住市場需求與契機. 挑戰與機會並存,提及商品創新與開發,君碩指出:保障型保險發展強勁,樂齡族群保障成趨勢。 即使2023年總保費呈現衰退情況,受到高利率環境影響,加上為了接軌IFRS 17財務制度下的調整,健康險、傷害險等保障型保險,在2023年都表現亮眼,收入穩定增長。 「這幾年,若在搭乘捷運和高鐵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樂齡族群占了很高的比例,進入超高齡社會已是快速且擋不住的趨勢。

  3. 2020年1月1日 · 南山人壽副總經理. 君碩期望,全球人壽能夠成為一個「科技+人」的保險公司。. 他認為,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只是一種推向更有效率的手段,端看如何藉由科技來與客戶溝通,讓營運更高效,這就需要將科技用在行銷流程的痛點上。. 二 一九年臺灣保險業的 ...

  4. 2023年1月1日 · 全球人壽總經理君碩表示,對一位保險業務員而言,關注的是業務制度、商品結構、增員利基、輔銷工具等,上述各面向彼此也是互有關聯。 首先,總體經濟的不確定性就會讓商品本身產生結構性的改變。 將商品連結到客戶需求,2022年上半年熱賣的美元保單,因為匯率變動,影響下半年美元保單新契約的銷售;從理財的角度來看,民眾有更多金融工具的選擇,如美元短期商品。 由此可知,保險銷售若從理財的角度切入,會發現現階段能夠施展的利基不多,但反觀如果是從保障的角度切入,就會產生銷售契機。 君碩以全球人壽的經驗值舉例,因為轉型將風險保障作為銷售主力,去年在保障型商品的銷售相較前年相對成長。 可能是民眾受到疫情的影響,開始重視個人風險保障;以及在百物齊漲的情況下,引發民眾思考醫療保障是否足夠?

  5. 2018年5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

  6. 2022年1月1日 · - 2022 年 1 月 1 日. 0. 828. 2021年是保險業發展的關鍵轉型期! 君碩指出,從疫情衝擊加速數位科技的推進,到接軌IFRS 17 所產生一系列商品結構的改變,以及全球趨勢ESG標準等,都對保險公司的經營層面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也是必須關注發展之關鍵。 2021年是保險業發展的關鍵轉型期。 全球人壽總經理君碩總結,以去年總體經濟環境來看,即是股市上揚,債市利率從下行到微幅上揚,匯市臺幣走強等態勢;也因為新冠疫情的衝擊,生活型態有著大幅度的改變,從保險公司的經營可以看出以下觀察: 首先, 初年度保費收入FYP的成長,最大原因是投資型商品業績相對前年成長了超過80%,但因為利率走低導致傳統型商品保費收入下跌。

  7. 2024年1月1日 ·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任教學副院長. 「利率」一直是臺灣壽險業經營上相當關鍵的變數,目前整個產業所面臨問題的核心,與2002年前後市場利率大幅降低,並長期持續維持低利率有高度相關,保險公司為填補過往利差損,經營主軸改為重利差益而輕死費差的營運架構,當壽險業開始習慣長期低利率的環境時,在2022年美國聯準會啟動暴力升息後,立刻讓保險公司學到利率波動可以帶來的巨大經營風險,也讓業者對利率的敏感度和警覺度大幅提升,對資產負債管理的看法也有了重大的轉變。 在過去低利率環境,利差損主要因為是銷售利率保證過高的商品,保險公司策略就是透過更多海外長期投資收益,弭補高利保單所造成的利差損失,但是這樣的經營脈絡是奠基在低利率持續且利率相對在比較穩定的環境假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