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月9日 · 1976年,許氏兄弟推出喜劇《半斤八両》。 由於內容針砭時弊,且成功捕捉到當時香港低下層的心聲,首輪公映時打破了開埠以來的票房紀錄,其主題曲《半斤八両》尤其唱到「開晒巷」(街知巷聞),當中部分歌詞及後成為港人的口頭禪,最膾炙人口的莫如: 做到隻「積」咁嘅樣. 後來有人將之簡化,講成: 做到隻「積」咁. 「壓力很大,做得很辛苦」是大家對此片語的理解,不含爭議。 對「積」這個「名詞」的理解,原創人並無交代,但根據曲中上文下理,大家也能想像「積」應是某種代表工作辛勞的東西。 隨後的幾十年,坊間不少人,包括對粵文化熱愛的人士、人稱(自稱)的粵語專家,爭相查考「積」的來龍去脈,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終有位公認的文字學者「大義凜然」地站了出來,對「積」的本字作「一錘定音」,爭議總算告一段落。

  2. 2019年1月20日 ·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作為沙粒病毒的一種拉沙病毒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原致死率極高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和疫苗中國科研人員近日成功篩選能夠阻斷拉沙病毒入侵的抑制劑對於沙粒病毒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活性。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該所肖庚富研究組與南開大學藥學院、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共同完成了此次篩選。 據介紹,拉沙病毒屬沙粒病毒科、哺乳類沙粒病毒屬,引發烈性傳染病拉沙熱,被美國疾控中心歸類為A類生物恐怖病原。 拉沙病毒主要在西非地區流行,每年約30萬至50萬人感染,在住院患者中的致死率最高可達70%,倖存者往往也會伴有耳聾等嚴重後遺症。 該研究為應對沙粒病毒的暴發流行提供了候選應急藥物技術儲備,為抗沙粒病毒的藥物研發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優化策略。

  3. 2018年5月23日 · 既輕且重的頭巾藏着的誤解 在港穆斯林女性 冀消除文化隔閡. Rida是個喜歡旅行的女孩。. Rida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巴混血兒,皮膚黝黑輪廓深邃 ...

  4. 2017年12月25日 · 主辦方喇沙書院聖誕舞會執行委員會前日發聲明交代事件,承認活動原意允許所有女生參與,「唯委員會與老師欠缺足夠溝通,未有清晰了解個別老師的要求......當天正式開始入場後,個別老師仍堅持不允許在未有『獲邀學校名單』的情況下讓賓客進入本校範圍」,於是委員會趕忙列出學校名單,強調第一次繳交的名單囊括超過170間女校及男女校。 委會稱老師突要查學生證. 聲明又謂「需要提供學生證明是個別老師臨時的要求」,其後更進一步重申是「當晚個別老師堅持不肯讓步......委員會已經隨即制定及執行應對措施,務求令對貴客的影響減至最低。 」聲明最後稱委員會在事件上責無旁貸,向受影響貴客致歉。 不過,上述聲明又引發新一波「羅生門」,網民紛紛討論責任誰屬。

  5. 2014年2月28日 · 《父親》講述兒子苦無足夠學費出國讀書,於碼頭做水手的父親該如何替兒子達成心願? 同樣是由黎略執導的《肥佬陳求婚記》,講述水喉匠肥佬陳討不到老婆,要回大陸娶妻;至於《荷里活蘇伯》,就講孑然一身的蘇伯,難得在荷里活道一間古董店找到看更工作,卻慘被老闆利用,差點賠上了性命...... 獅子山下,普羅大眾都各有自己的故事和際遇;而三個單元的結局,都展示人間有情這一主題,讓觀眾見到了盼望。 水手父親盼望兒子學成歸來,有更好的前途,可以改善一家生計;肥佬陳討得純樸勤勞的大陸老婆,年邁的母親也得到照顧;蘇伯雖然被賊人打傷,卻充滿自信去找下一份看更工作,從不會擔心因為失業要「瞓街」。

  6. 2012年12月10日 · 「文化沙漠」概念之蛻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未能在深圳展出的作品. 與容浩然先生暢談港深兩地文化,令人想起香港文化的定位。 香港的「文化沙漠」一詞,實際上是來自於上世紀早期的中國內地南來文人。 當時包括張愛玲、錢穆等內地知識分子,都將香港視為一個沒有文化的地方。 因此,可以確定地說,「文化沙漠」一詞,是在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精英的角度,來解讀香港的文化生態。 這是最早的「文化沙漠」解讀。 照理說,隨著旅居香港的內地文人逐漸作古,文化沙漠的概念應該走進歷史文化的博物館。 但是,「文化沙漠」一直沒有從香港的文化社會中退出,相反,不時會有人以這一概念來對香港的文化現狀與發展進行反思。 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注意的現象。

  7. 2017年6月15日 ·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瀝源邨見證老區人情 馬鞍山帶動新興活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寶儀)沙田區屬上世紀70年代發展的香港首代新市鎮。 現年78歲的譚女士,1976年由港島遷入沙田瀝源邨,是首批瀝源居民。 她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回歸20年來,沙田市中心的數個商場內的商店愈來愈高檔次,人流亦愈來愈多,發展非常快,小店則不敵貴租,由新城市廣場遷至旁邊的沙田中心、希爾頓中心及好運中心。 難得的是瀝源邨內老店依舊,小店林立,服務基層街坊。 回歸20年來,沙田發展迅速,2004年通車的港鐵馬鞍山線更貫穿沙田與馬鞍山,使沙田的發展伸延更遠,區內的新舊社區生態截然不同,卻融會貫通。 同時,沙田區的居民顯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