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9月1日 · 十種煩惱又可以分為:五種思惑(五鈍使)─貪、瞋、慢、無明(癡)、疑;和五種見惑(五利使)─壞聚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以下一一解釋。. 一、貪。. 貪,就是心緣著內在或外在的悅意境,隨起貪著,就像油沾在布上難以滌除一樣。. 如此耽著 ...

  2. 2020年6月4日 · 《八千頌大疏》中說:「凡是趨近於稍微增強對品時(四力對),可以減損感果的程度,如果圓滿具足四對力,罪障能夠完全盡除;就如鍊金時,能盡除黃金中的雜質穢垢一樣。 所以一切謗正法障礙等粗重的罪,都能藉著修對品而完全除盡。 同樣的道理,由妄執心(謗、捨正法等)所造的墮罪都能無遺漏地懺除消盡。 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品。 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 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 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 經論中所說,「縱經千百劫,所作的業也不會消失」,應知是指沒有修習對的情況;如果不這樣解釋,就有違背正理和經典了。 另外,必定領受的業經過四力對之後,同樣也會懺除清淨,而不感果。 若為不定受業,雖不修對品,也應知道本來就不一定感果。

  3. 2021年2月21日 · ① 堅固力的體相 ② 堅固力生起之理 ③ 攝義. 金一、堅固力的體相. 堅固力者,謂於何事發起精進,即於事究竟不退。 “堅固力”是指對於某事發起精進之後,就對此事究竟不退。 在大乘道中,能不退失所行善法而堅持到底的心力,叫堅固力。 金二、堅固力生起之理分二: ① 觀察之後趣入 ② 生起三種慢. 木一、觀察之後趣入. 此初不應率爾而行,當善觀察,見其能辦次乃進趣,若不能者則莫趣入。 與其既行中間廢捨,莫若最初不趣為勝。 最初不應輕率而行,應當仔細觀察,見自己能夠成辦之後,才可以趣入,如果沒有能力成辦,最初就不要趣入。 與其行至中間半途而廢,不如最初不趣入為妙。 其因相者,以於中間棄捨誓願,若成串習,由此等流,則餘生中亦棄所受學處等故,於現法中增長眾惡,於餘生中增長苦果。

  4. 2020年10月26日 · ① 教誡依止愚癡的對 ② 教誡依止瞋恚的對. ③ 教誡依止貪愛的對. ④ 教誡依止貪著世間八法的對. ⑤ 教誡依止慢疑的對 ⑥ 教誡依止隨煩惱的對. 針對貪瞋癡慢疑五根本煩惱,別別教誡應當依止相應的對。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 以下宣說如何斷除根本煩惱和隨煩惱的方法。 未一、教誡依止愚癡的對. 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 愚癡業罪重,極難遠離,是其他一切煩惱的所依。 換言之,以愚癡執著我,從我執生起一切貪、瞋、傲慢等煩惱。 之對,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 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 愚癡的對就是多修緣起,善巧了知生死流轉和還滅的道理,如果能這樣修,則可以遣除五見等一切惡見。 (五見--壞聚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邊見、邪見) 三種愚癡的對

  5. 消文57 P57L6~P58L2. 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如在修習諸黑業果,生死患等時中所說,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令心熱惱,或起厭離,以是作意如火燒金,令意背棄諸黑惡品,淨此諸垢。.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想要對根本煩惱、隨煩惱,以及種種惡行 ...

  6. 2020年10月27日 · 故應勵力攝對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假如還不能這樣斷除煩惱和隨煩惱,至少也應當不隨順煩惱,不執著煩惱,應當視煩惱為怨敵,在現階段,這是必不可少的。

  7. 2020年9月14日 · 前者「為受用欲塵樂受而積集的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現世安樂而造的業,多屬「非福業」;另一種是為了後世安樂而造的業,多屬「福業」。. 後者「為求禪定所生樂受而積集的業」,就是積集能生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的「不動業」。. 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