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史加爾亞賓 (俄語: 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Скря́бин , 羅馬化:Alexander Nikolayevich Scriabin ;1872年1月6日—1915年4月27日), 俄國 作曲家 、 鋼琴家 。 既是 神秘主義 者,也是由 浪漫主義音樂 過渡到 無調性 音樂的先驅。 生平 [ 編輯] 史加爾亞賓出生在 莫斯科 的一個 貴族 家庭。 他的母親在他1歲的時候患 肺結核 不幸去世。 他的父親因公遠赴 土耳其 ,把尚在襁褓之中的史加爾亞賓留給了他的祖母和他父親的姑媽。 他很早就跟隨 尼古拉·茲維列夫 學習鋼琴課,當時 拉赫曼尼諾夫 也是茲維列夫的學生。

  2. 香港繁體. 工具. 《 謝爾蓋·庫塞維茨基 指揮亞歷山大·史加爾亞賓鋼琴協奏曲》, 羅伯特·斯特爾 (英語:Robert Sterl) 繪於1910年. 升f小調鋼琴協奏曲 , 作品 20,為 俄羅斯 作曲家 史加爾亞賓 所寫的唯一一首 協奏曲於1896年當史加爾亞賓24歲時譜寫 ...

    • 生平
    • 作品
    • 軼事
    • 外部链接

    斯克里亚宾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在他1岁的时候患肺结核不幸去世。他的父亲因公远赴土耳其,把尚在襁褓之中的斯克里亚宾留给了他的祖母和他父亲的姑妈。他很早就跟随尼古拉·兹维列夫学习钢琴课,当时拉赫玛尼诺夫也是兹维列夫的学生。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随瓦西里·萨夫诺夫(英语:Vasily Safonov)学习钢琴,随安东·阿连斯基以及谢尔盖·塔涅耶夫学习作曲和乐理(这两位也曾教过拉赫玛尼诺夫)。 斯克里亚宾的手很小,刚刚能够到一个八度(也因为这一点,后来他的手在练习要求跨度更大的曲子时受伤),但那时他还是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钢琴家。早期的斯克里亚宾对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超人理论很感兴趣,后期又转向通神论,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观念深受这两者的影响。1909年-1910年,斯克里亚宾定居布塞塞尔...

    交響曲

    1. 第1號交響曲,Op.26(1900),6樂章,終樂章有合唱(史克里亞賓作词)。旋律優美,充滿華格納式的配器與和聲,標準後期浪漫派的曲子,終曲的賦格式合唱很可能是他畢生唯一對外發表的此類作品。 2. 第2號交響曲,Op.29(1897–1901),5樂章。第三樂章的官能美、鳥鳴般的木管樂極具特色,終樂章的第一主題非常壯觀宏偉,而且曲式明確,是他的旋律中較少見的。這個樂章具有很強的慶典性格。結尾用第三樂章的小結尾主題來導入,造成全曲高潮與達到統一性。 3. 交響曲第3號,Op.43「神聖之詩(Le divin poème)」(1902-04),3樂章。具有非常刺激性的旋律、配器及和聲,不過在當時不能算是很前進的作品。第一樂章曲式即興,非常冗長。第二樂章充滿興奮的官能感,終樂章則是用第二樂章的主題來造成高潮,最後全曲在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的高鳴聲中結束。 4. 交響曲第4號,Op.54「狂喜之詩(Le poème de l'extase)」(1905-08),單一樂章。這是類似交響詩的單樂章作品,是他的管弦樂作品中最著名的,原名「高潮詩」,是為了描寫性高潮而寫的。由此就可以了解本曲...

    其他管弦樂曲

    1. d小調交響詩(1896-97),未完成,但已有補筆完成版。無作品編號。 2. 交響樂章「夢(Rêverie)」,Op.24(1898),極為短小但充滿華麗慵懶的世紀末氣氛。 3. 弦樂的行版(Andante)(1899),無作品編號。 4. 天啟秘境(Preparation for the Final Mystery,或Mysterium, Prefatory Act),直譯為「為最終神秘的準備工作」或「神秘,序幕」,包括管風琴、兩架鋼琴、一位女高音、雙合唱團和管弦樂團的作品;作者並未完成,由Alexander Nemtin整理補足而得以演出,分為三部份(Part),長約3小时;其中Part I-Universe在蘇聯時期已有基里尔·康德拉辛指揮的錄音,完整的錄音目前則僅有阿胥肯納吉的。Alexander Nemtin還曾改編14首史克里亞賓的晚期鋼琴曲,成為一套名「Nuances」的管弦樂芭蕾舞音樂。

    協奏曲

    1. 升F小調鋼琴協奏曲,Op.20(1896-97),3樂章。属斯克里亚宾早期作品,是他唯一一部钢琴协奏曲,也是他首部包含管弦乐队的作品。与柴可夫斯基与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同属俄罗斯最知名的钢琴协奏曲。 2. A小調幻想曲(Fantasy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n A minor),無作品編號(1889),為鋼琴與管弦樂所作,長約9分鐘。

    阿图尔·鲁宾斯坦在《我的青年时代》中提到自己很喜欢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当与斯克里亚宾合作时被问及“最喜欢的作曲家是谁”,鲁宾斯坦回答“勃拉姆斯”。斯克里亚宾因此大怒,反问“你怎么能同时喜欢这个可怕的作曲家和我呢?当我在你这个年纪我自认为只爱肖邦,后来成为瓦格纳的热爱者。可现在,我仅仅是斯克里亚宾的崇拜者而已!」并大发雷霆,当场离去。

    美国斯克里亚宾协会(英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斯克里亚宾会心理联感?》(英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香港繁體.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史加爾亞賓 (1872-1915) 史加爾亞賓 的 第5鋼琴奏鳴曲 ( Op. 53),是他的第一首單樂章 奏鳴曲 ,演奏時長一般為11到12分鐘,乃史加爾亞賓最艱難鋼琴曲之一。 作曲家實際只用了六天寫完此曲(1907年12月8日至14日),但一些樂思很早以前就被構思出來了。 最開始的9小節, Presto con allegrezza 可以追溯到作曲家1905-1906年在芝加哥用的筆記本里。 另外一個1906年的筆記本里有 Imperioso 段落的主題。 Meno vivo 段落的樂思以及一些其他樂段的草稿也可以從筆記本里找到。 作曲家加上了一段題詞,選於作曲家本人寫的《狂喜之詩》: 和音 [ 編輯]

  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史加爾亞賓 的 第7鋼琴奏鳴曲 , Op. 64,於1911年完成。 標題為 白色彌撒 。 跟作曲家其他的晚期作品一樣,此曲 無調性 。 喬治·珀爾 說:「第7奏鳴曲所基於的一組音,」按照作曲家的順序排,為E, F ♯, G, A, B ♭, C, D ♭ ,並且作曲家的神秘和弦也有可能是從這一組音派生出來的(D ♭ 變為D ♮ 並去掉G)。 [1] 背景 [ 編輯] 此曲與上一首 第6號鋼琴奏鳴曲 聯繫緊密。 兩首曲子均與1911-12年寫就,且在結構和樣式上較作曲家的其他奏鳴曲都更為相似。 [2] 據說作曲家覺得他的第6鋼琴奏鳴曲被惡魔腐化了,以至於作曲家拒絕在公共場合下表演此曲。

  5. 史加爾亞賓的第9鋼琴奏鳴曲Op. 68標題為黑彌撒作曲家晚期奏鳴曲之一於1912-1913年完成此曲的標題並不是作曲家本人命名的第7號奏鳴曲白彌撒則是作曲家本人的標題)。

  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史加爾亞賓 的 第8鋼琴奏鳴曲 ,Op.66,作於1912年至1913年。 跟作曲家晚期的 奏鳴曲 一樣, 這首曲 無調性 ,但不和諧的聲音比其它晚期奏鳴曲少。 此曲反映了作曲家對於 神秘主義 的興趣。 [1] 並且,與第6奏鳴曲一樣,它從來沒有在公共場合下表演過此曲,並將它描述為「我的作品中最為悲劇的一首」 [2] 。 結構 [ 編輯] 此曲只有一個樂章,根據不同的演繹方法,演奏時間可以長達10-15分鐘。 Lento - Allegro agitato. 這首曲被歸類為音樂性上更難的奏鳴曲之一。 若以頁數來算,這首曲也是作曲家最長的一首奏鳴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部分的樂段都是3行或4行而非正常的2行樂譜,以容納複雜的對位以及寬大的音程。 延伸閱讀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