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林懷民 (1947年2月19日 — ),是一名台灣編舞家及作家,為 現代舞 職業舞團 雲門舞集 創辦人,自該團創立後長期擔任 藝術總監 直至退休。 林懷民為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士、 愛荷華大學 藝術創作碩士 。 2005年獲評為當年《 時代雜誌 》的亞洲英雄榜。 2006年獲選為 Discovery 頻道《台灣人物誌》的6名主角之1。 生平 [ 編輯] 林懷民1947年出生於 臺南縣 嘉義區(今 嘉義縣 ) 新港鄉 祖父的 診療所舊宅 [1] [2] 。 曾祖父 林維朝 為 光緒 十三年(1887年) 秀才 。 祖父林開泰為留學日本的醫生 [3] ,父親 林金生 則為臺灣首任 嘉義縣 縣長,第三、四屆 雲林縣長 , 行憲 後第十二任 內政部長 ,第十任 交通部長 。

  2. 林怀民 (1947年2月19日 — ),是一名台湾编舞家及作家,为 现代舞 职业舞团 云门舞集 创办人,自该团创立后长期担任 艺术总监 直至退休。 林怀民为 国立政治大学 新闻学士、 爱荷华大学 艺术创作硕士 。 2005年获评为当年《 时代杂志 》的亚洲英雄榜。 2006年获选为 Discovery 频道《台湾人物志》的6名主角之1。 生平 [ 编辑] 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 台南县 嘉义区(今 嘉义县 ) 新港乡 祖父的 诊疗所旧宅 [1] [2] 。 曾祖父 林维朝 为 光绪 十三年(1887年) 秀才 。 祖父林开泰为留学日本的医生 [3] ,父亲 林金生 则为台湾首任 嘉义县 县长,第三、四届 云林县长 , 行宪 后第十二任 内政部长 ,第十任 交通部长 。

  3. 林懷民除了身為雲門舞集的創始人和靈感泉源外也是》、《變形虹 短篇小說 集作者,並在1960年代密切參與臺灣文學活動。 在1970年代誕生的雲門以創新舞蹈和嶄新方向震撼了臺灣文化舞台 [11] 。 林懷民於1972年率領舞團在 臺北中山堂 舉行的首次公演中 [12] ,對新形式展現不懈的好奇心,因此雲門融合了亞洲神話、民俗以及現代美感的動作風格,舞者運用諸如太極導引、冥想、武術、現代舞、芭蕾舞等多種運動方式和藝術手法 [13] [14] 。

  4. 行草三部曲 是 台灣 當代 編舞 家,也是 雲門舞集 的創團 藝術總監 林懷民 ,依據 中國 的 書法 藝術,分別在2001年,2003年,以及2005年,不同時期所創作出的「 行草 」,「 松煙 」,「 狂草 」三部舞作。 [1] 於2009年9月,在台北連篇演出「行草三部曲」。 [2] 簡介. 因林懷民自身著墨書法二十餘年, 他認為書法為一切藝術的根基。 [3] 自1995年,林懷民把太極導引、 內家拳 以及 靜坐 納入雲門舞者訓練的項目中; [4] 同時自2005年起,也要求舞者在練舞之餘練習書法。 [4] 此三部曲系列作品的 構想 源自於中國的書法藝術。

  5. 2023年9月13日 · 語言連結位於頁面頂端,標題的另一側。

  6. 流浪者之歌 (Songs of the Wanderers),是 台灣 當代舞團 雲門舞集 的一齣代表作品。 由雲門舞集的創辦人兼 藝術總監 林懷民 編舞 ,於1994年11月4日在 台北國家戲劇院 首次公開演出。 [1] 2016年11月27日於台灣 淡水 雲門舞集劇場上演最終場。 [2] 此舞作在2000年,獲得里昂國際舞蹈節「最佳編導獎」。 [1] 簡介. 「流浪者之歌」由林懷民編舞,作品的 靈感 來自於同名小說《 流浪者之歌 》,該小說是 諾貝爾文學獎 得主 赫曼·赫賽 根據印度佛傳故事改編而成 [1] 。 由於林懷民本身是 佛教徒 ,此作品的啟發也來自於其多次至印度旅遊的經驗。

  7. 這齣重要舞劇是雲門舞集贏得國際稱譽的原因之一。 它之所以能成為當代舞劇的經典在於整體的故事性和獨特性都很強烈。 在八個橋段中 視覺 變換有相當多的驚奇和魅力。 堪稱是雲門最為華麗的作品。 九歌的 舞台設計 特別值得一提,在 美國 耶魯大學 任教的舞台設計大師 李名覺 接受 林懷民 的構想,將一整個 荷花 池搬上了舞台,並使用了相當巨大的「蓮池」畫作做為舞台背景,完美的搭配了九歌中 面具 與燭火、 現代服飾 和 民俗服飾 等等對比強烈的道具。 此舞台設計贏得了 紐約舞蹈與表演藝術獎 New York Dance and Performance Award。 九歌的設計人員 [ 編輯] 編舞: 林懷民. 舞臺設計 : 李名覺 。 舞台監督: 王孟超. 佈景: 畫家 林玉山 畫作「蓮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