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9月23日 · O形腳的常見成因是 膝關節退化 ,原因是膝關節內側負重較多,通常最先受影響。 何嘉棋以櫈腳作比喻:「如果櫈腳內側磨蝕較多,『樁』便會高低不平,稍稍向內傾,在外觀上會變成O形腳。 」X形腳的形成,則未必純粹是因年紀大或虛耗導致的膝關節退化,他特別提醒,「如果見到病人有X形腳,我們首先要考慮是否免疫系統的問題,因為免疫系統失調時,會無差別攻擊關節,導致類風濕關節炎」。 一文睇清30多個港九新界行山郊遊好去處. 即睇全文. 不良姿勢 翹腳招O形腳. 註冊物理治療師趙秉裕表示,不良姿勢和習慣都會形成X形腳和O形腳。 都市人久坐又欠缺運動,以致下肢肌肉弱,令到X形腳情况惡化。 髖關節旋轉肌群例如臀中肌如果變弱,容易令下肢靠攏,造成X形腳。

  2. 2023年1月17日 · 關節痛、膝痛等慢性痛症困擾 注射藥物治療紓緩痛楚 可於診所進行. 養和醫院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醫生表示,常見的痛症如膝關節、肩痛、頸痛,甚至是一些內科痛症包括生蛇和頭痛,除了可透過手術治療外,亦可以利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常用的 ...

  3. 2019年10月29日 · 原來大部分有關乳房的診治並非由婦科醫生負責,例如 乳腺腫瘤 ,無論良性或惡性都是外科醫生診治;乳房或乳頭出現濕疹或紅疹,可能要轉介皮膚科;而異常乳汁分泌,家庭醫生或婦科醫生可能將病人轉介至內分泌科,接受腦部掃描,檢查腦下垂體是否有腫瘤導致乳腺素分泌過高。 一文睇清30多個港九新界行山郊遊好去處. 即睇全文. 專科只是人為分設科目,到底要看哪個專科,應該先向家庭醫生查詢,上網搜尋一下也可以。 至於一般乳房定期檢查,可看家庭醫生、婦科醫生或其他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 每月經後1星期自檢? 問:何時應該開始接受乳房檢查? 梁:建議女士20歲開始,每月做一次基本 乳房檢查 ,最好在經期後1星期,待乳房脹痛感消退時做;已停經女士為免遺漏,應每月固定在同一天檢查。

  4. 2023年5月1日 · 目錄. 香港腳發作?對付足癬首選殺真菌外用藥 5類劑型需切合個人需要. 塗抹藥品注意3件事 應先清洗抹乾腳. 5類常見劑型和適應症. 症狀消失 也須完成療程. 舊式藥物水楊酸 無法殺真菌. 長用類固醇反加速真菌增長. 知多啲:足癬、濕疹 同樣可致汗皰疹. 依生活習慣、徵狀找成因. 先短暫塗類固醇消炎. 【明報專訊】天氣溫暖潮濕,雙腳痕癢又脫皮,是不是足癬(俗稱「 香港腳 」)來襲? 足癬屬於真菌感染,其外用藥品繁多,成分各異,外用抗真菌藥物有兩大原理,一種是殺死真菌細胞,另一種是抑制真菌生長,如何選擇? 即使同一品牌都有不同劑型,到底哪一種才適合自己? 明明已經用藥,香港腳為何反覆發作無法根治? 小心長期亂用「消炎」藥膏,反加速真菌增長,令病情惡化!

  5. 2021年6月25日 · 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檢測是否染上肺結核,包括以下4種常用檢測方法: .肺部X光. .痰液抹片及結核菌培植(種菌) .結核菌素皮下測試. .血液檢查(IGRA) 關醫生表示,診斷肺結核時,通常會先安排病人進行肺部X光,按個別情况再考慮進行痰液抹片和結核菌培植、電腦掃描、以氣管鏡抽取組織化驗。 另外,結核菌素皮下測試及血液檢查(IGRA)亦可以幫助診斷是否有結核菌潛伏。 他續稱,皮下測試需要在皮膚注射藥劑,待48至72小時後再觀察注射部位反應,但結果可能受接種卡介苗、曾受感染及服用藥物等影響,因此即使檢測陽性亦不等於確診,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

  6. 2021年9月6日 · 媽媽手? 大拇指手腕痛楚兼乏力 物理治療師教4招手部復康運動助回復手部功能. 06/09/2021. 媽媽手, 狄奎凡氏症, 肌力強化運動, 腱鞘炎, 關節.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常聽說媽媽比較容易患上「媽媽手」。 其實媽媽手只是俗稱,正式醫學名稱是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又稱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 臨牀上常見患者是需要重複手部工作的人,例如家庭主婦、長時間用滑鼠的文員、廚師和樂手等;而由於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或打電玩而患上狄奎凡氏症的病例,近年也有增加。 媽媽手影響大拇指及手腕活動,手部復康運動可幫助回復手部功能。 目錄. 拇指手腕乏力痛楚 未必紅腫熱. 護腕、貼布承托 冷敷對應紅腫. 避免單一手指玩手機平板. 復康運動. 郁郁手指 伸展肌腱.

  7. 2017年10月16日 · 少肌症是指肌肉不足,患者出現行動緩慢、無力等徵狀。 郭志銳指出,「年紀漸大,新陳代謝減慢,自然較難增長肌肉;加上長者退休後,活動量大減,肌肉萎縮」。 另外,部分長期病患如糖尿病及紅斑狼瘡症,以及持續性炎症如肺氣腫或類風濕關節炎等,也會影響肌肉新陳代謝。 此外,不少長者飲食不夠均衡,欠缺蛋白質。 肌肉生長需要維他命D,長者少外出曬太陽;各種因素加起來,肌肉不斷流失,增加患上少肌症風險。 少肌症約70歲開始發病,患者全身肌肉也會流失,最受影響是身體最大組肌肉「股四頭肌」,令患者上樓梯出現困難。 「行一層也要休息數次。 由於活動能力受影響,患者行路不穩,容易跌倒受傷及骨折,也會降低患者自我照顧能力。 約半數患者同時骨質疏鬆. 郭志銳提醒,少肌症患者還要留意骨骼健康,「少肌症與骨質疏鬆是孖公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