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劇本:朱秀才(節錄). 作者簡介. 馬偉豪,生於1964年,香港著名電影導演。. 他就讀中學六年班時,已自編自導舞台劇《朱秀才》參加戲劇匯演,獲得優異導演及創作劇本獎。. 此劇得到電影監製賞識,購買版權把它改編成電影《開心鬼》。. 由這時開始,馬 ...

  2. 距今整整40年前,座落在香港油麻地利達街的詠春武館,引起了香港武壇和新聞界的普遍關注,只身來到香港闖蕩的佛山人葉問,僅用數年時間,就使當時鮮為人知的詠春拳在香港立足,並建起了這家初具規模的武館。 葉問的得力弟子黃淳樑經過百餘次實戰切磋,獲得了“講手王”的譽稱。 就在這個時候,在港地電影圈中已頗有名聲的童星李小龍走進了葉問武館。 那是一個傍晚時分。 正在代師授徒的黃淳樑,看到師弟張卓慶帶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小夥子走進武館,此人身著時髦的牛仔褲、花襯衫,頭發梳得挺滑溜,雖時已黃昏,仍戴著太陽鏡。 這就是李小龍。 黃淳樑瞟了他一眼,覺得滿不是味道,仍舊專心授課。 幾天後,李小龍經張卓慶介紹正式拜葉問為師,並正式向黃淳樑致禮,認了師兄。 開始學練詠春拳。

  3. 電影. 這是一個屬於香港人創作的網絡空間,有你需要知識、認知和一些精彩的獨家上網的短文、散文或雜文,這裡也需要你的參與,共享你的知識或文章文采。.

  4. 從1984年開始,張藝謀先後做過攝影師,當過演員,後來才轉向導演電影。他導演的《紅高梁》、《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我的父親和母親》等影片在國內和國際的電影節上多次獲過獎。他執導的《英雄》曾進軍奧

  5. 2001年10月15日14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逝世,享壽100歲。 張學良與蔣介石為結義兄弟。 縱觀近代歷史,張學良確實是一位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他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毀大譽,更是近代史上堪為獨一無二。 事實上,張學良是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混蛋”與“罪人”,這點他自己都承認。 我們應該尊重歷史,不應該把一個人有一點功就說成“功德無量”,尤其是在涉及到敏感的抗日話題、民族情感的問題上,更要要慎重。 由於外間對張學良的傳奇粉飾的成份居多,揭短的成份卻很少。 搞明堂本著對歷史的尊重,還原真正的張學良的人物面目: 敗家之子 —— 子承父業,子卻將父業拱手讓與外人. 張學良之父張作霖土匪起家,沙場揮韁十幾年,佔據了東三省,統兵20萬,號稱“東北王”。

  6. 16歲的李小龍當了詠春宗師葉問的弟子之後,葉問因年事已高,吩咐門徒黃淳樑代教,李乘機每日單獨去黃家對練求教,因而進步迅速,李曾親見黃與別派高手切磋武藝 (香港稱為“講手”),當時黃體重不過110斤,而黃的對手超過170斤,卻被黃快拳擊倒,因而在李的眼裏,黃是以弱制勝的榜樣。 李並不精於西洋拳擊,但卻參加了喬治5校的全港學界賽,黃知悉後,每天都用西洋拳跟他對練。 黃能打一手不錯的拳擊,加之悉心地指導,提出使用詠春拳理論應用於拳擊比賽的建議。 例如簡單直接的“中線理論”,“朝面追形”的左右連環快速進攻等等,而它不需跳動和假動作的埋身搏擊,有時又很像泰森的風格。

  7. 一九六七年,父親把他送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要他主修化學,性格反叛的他卻在註冊時改修新聞及藝術,擺脫原來被父親安排好的軌道。 「我在傳統家庭長大,從前的父母都希望兒子讀理科,成為醫生或教育家便代表成功。 我的父母從不認同我所做的,但我卻不斷測試他們的底線。 在傳統下,我承認我是反叛,別人做的,我不喜歡:人人都走這條路,我偏會走另一條路;人人都說要找平衡,我卻一是走最左,一是走最右,不愛走社會中間路線。 」 當時他就讀的威斯康辛大學位處一片農場上,讓他愛上大自然,另外,因為經常閒著,也培養了閒時到圖書館閱讀的嗜好。 身在異地,反而讓他開始誠實反思自己的中國人身分,並讓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一發不可收拾的興趣。 可惜當時圖書館的中國資料貧乏,不能滿足他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