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25日 · 近指的用法. 即說話人指稱身邊、或心理距離接近的事與物,稱為指示代詞 (demonstrative pronoun),功能如同用手指示意事物,等於白話的「這」,如「這個人」。 如: (圖c) 指代任何人、事、物的用法. 第三身代詞. 指稱附近事物的用法,再發展為指代任何人、事、物的第三身代詞 (3rd person pronoun),等於白話的「他」、「她」、「牠」或「它」。 今天白話的代詞仿效西歐語言,區分男女性別,以及人稱或非人稱,古人沒有這麼麻煩,文言最常見第三身代詞是一個之字,早期白話則一個「他」字,指代男女、生物死物,乃至單數或眾數。 如: (圖d) 合音字:諸. 中文有一個有趣現象:合音字,就像兩個人合體,變成一個超級英雄,兩個字合體,變成一個字,一個單字的功能等於兩個字。

  2. 2020年12月15日 · 目錄. 明報 > 新聞 > 港聞. 文言遷移:仁、禮、孝、學——〈論仁‧論孝‧論君子〉的概念結構. [2020.12.15] 發表 推文. 【明報專訊】孔子去世後,學生整理上課筆記,編輯成《論語》,共20章,記載了492則孔子的說話與故事。 「論」有編撰的意思,「語」指孔子的說話。 〈論仁‧論孝‧論君子〉從《論語》其中7章選出16則孔子說話,提及四個概念:仁、禮、孝、學為君子,仁與禮是目標,孝與學是達到仁與禮的兩條途徑。 研讀本篇,宜據這四個概念,重組16則語錄,按以下順序學習: 【1】禮. 先學〈論仁〉第3則. 論仁與禮關係,是儒家最關鍵觀念: (圖b) 仁指人與生俱來同情別人,不忍別人受傷害的人際關懷,禮是對行為的規範。

  3. 2017年5月5日 · 坊間常說這是傳統觀念所致,但所謂傳統觀念又是什麼? 推己及人 與孝道不排斥. 衛生署近年的器官捐贈意願調查顯示,不少受訪者拒絕的原因是希望「留全屍」,被認為與孝道精神有關。 固然《孝經》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之說,管好父母給予的身體就是孝的體現;同時宗族社會極重視喪葬,因其既有「慎終追遠」的團結家族意味及教化功能,亦代表家族的臉面而慣常隆重,賣田治喪見怪不怪,作為葬禮核心的遺體自然極其珍視,更有替遺體沐浴、化妝的傳統。 但這樣的「孝」本非古人的理想。 雖然《禮記》有不少治喪規條,孔子卻說「喪與其易也寧戚」,喪禮隆重還不如內心悲傷可貴。

  4. 2019年12月16日 · 昔日新聞. 目錄. 明報 > 新聞 > 港聞. 你吃了什麼:小熊軟糖變大熊. [2019.12.16] 發表 推文. 材料. 將水倒進有鹽的碗,攪勻至鹽完全溶於水。 將小熊橡皮糖放入鹽水,靜待數小時。 數小時後,小熊橡皮軟糖變大了! 【明報專訊】你有吃過小熊橡皮糖嗎? 它們顏色繽紛,還有各種口味。 告訴你一個秘密,原來小熊也會「長大」成大熊呢! 快來看看小熊「快高長大」的秘訣吧! 材料. 鹽 (1匙) 小熊橡皮軟糖. ˙將水倒進有鹽的碗,攪勻至鹽完全溶於水。 ˙將小熊橡皮糖放入鹽水,靜待數小時。 小熊為何會變大? 滲透作用令水分較多的一方或水中濃度較低的一方導向水少或水中濃度較高的一方,小熊橡皮軟糖便是因此「喝」鹽水後「長大」。

  5. 2017年1月7日 · 【明報專訊】名導演費穆女兒、著名歌唱家費明儀離世,近日有不少人討論姓氏「費」嘅讀音。 Emily所知,「費」可讀「沸」或「秘」,好多人話如果以姓氏嚟講,費應讀「秘」,但點解唔少後輩都唔會叫費明儀做「秘」老師? 先秦讀「秘」 隋唐起有「沸」讀法. 有認識費明儀及其叔父、《大公報》前社長費彝民嘅人都提到,稱呼兩位姓氏時粵語發音都係「沸」。 香港中文大學粵語研究中心主任鄧思穎話,「秘」係上古音,因為先秦時期漢語沒有F音,例如孔子時代,「使費」會讀作「使秘」,但到了隋唐等中古時期,開始出現F音,開始有「沸」嘅讀法。 但鄧思穎認為「名從主人」,讀作「沸」或「秘」,好視乎姓「費」的本人希望外界如何讀其姓氏。

  6. 2019年9月19日 · 有心理專家說,自拍可讓青少年突出個人形象,自我感到滿足,提升自信,並可獲取他人的認同與評價,建立與人互動溝通的橋樑,又可讓別人看到生活中的自己,增加日常交談的話題。 但隨着社交媒體興起,青少年把自尊建立在自拍照所獲「like (讚好)」的數目上,未必是好事。 英國曾有一名19歲青年,每天花約10小時自拍逾200次,甚至為此輟學,為減肥躲在家中半年,以求得到「理想」體型。 後來,他因自拍及未能把照片修飾「完美」而患上精神病。 資料來源:綜合報章報道. 題目. 根據資料A,說明「青少年自拍行為」引發的一項社會關注點。 (4分) (見表) 文: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通識科教師 張兆聰. [通通識 第594期] 加拿大溫哥華明報新聞網.

  7. 2016年1月25日 · 【明報專訊】港大社會科學學會前時事秘書楊嘉驃 (Gabriel,圓圖)亦是罷委會成員之一,他成長於「泛民家庭」,父母自六四後不滿中共,哥哥亦是昔日學聯成員,每逢六四晚會、七一及元旦遊行,家人都會上街;佔領運動期間,父母吃了催淚彈,教他愕然,卻更感不能退縮。 楊嘉驃說,小一起便與家人參與六四晚會,每年也會喊「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中國」,直至有一年,哥哥再也喊不出「建設民主中國」。 Gabriel說,現在只會認為自己是香港人,應先為香港爭取民主,才替其他國家爭取,故他提倡「民族自決」,強調市民有很多選擇。 自稱香港人 倡民族自決. 楊大學一年級便擔任社會科學學會幹事,會內有不少學運分子,如學聯前常委梁麗幗。 雨傘運動大概是他最投入參與的社運,其父母也經常參與佔領,雙方在佔領區偶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