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入行論》中精進的修法有三種特點: ① 易理解,即詞句容易理解; ② 便於修,指所說法義容易憶念受持; ③ 最圓滿,即修習的方法最為完善。 本論主要按寂天菩薩的教授宣說引生精進的方便,此外雖也引用了其他論典,但都是作為前者的補充。 此中分四: ① 捨離障礙精進違緣; ② 修積順緣護助資糧; ③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④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 這四支的次第是決定的,即先修前兩支——捨離障緣、修積順緣,依此而正發精進是第三支,由修精進而身心堪能是第四支。 日常發師開示. 一開始,要先把障礙拿掉,然後積順緣,做到這兩點之後,再根據這個去策發精進,有這樣的精進,就能夠成就我們要的一切事情。 現在依次說明:第一、先捨離障礙,也就是去除違緣。

  2. 2021年2月28日 · “自住精進”是前提,所謂“己立而立人”,自己安住精進,才能把別人也安立於精進。 具足六種殊勝: 一、依殊勝:依菩提心發起精進。 如果只求人天福報(求名聲、求恭敬、求升天)或者求一己之解脫,而發精進,其依處都不殊勝。 二、物殊勝:總的發心修習一切種類的精進,行持個別精進時,也不忘總的精進意樂。 如果沒有想到“所有種類的精進,我都要修”,那就沒有精進的總意樂。 行精進時具有“無量精進誓願成”的願心,才是具有物殊勝。 三、所為殊勝:為了讓一切有情獲得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義,為此目的而精進,即是所為殊勝。 此處要求事事不忘眾生。 如果精進時忘了眾生,則沒有“所為殊勝”。 只為一己、一家、一國,所為都不殊勝,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這種目的才殊勝。

  3. 2021年2月26日 · 所以究實說來一定是正知正念一起。 怎麼善巧運用正知正念,在後面會詳細說明。 慧須分別何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 慧須分別何法者:那麼智慧必須分別哪些法呢?

  4. 2021年3月14日 · 首先,對所化機佈施財物,以此緣起能使他生起歡喜心,而樂於聽受你的教導,並且依言行持,由此成為堪能接受教化的法器。 其次,以愛語能遣除他的障礙,斷除他對法義的無知、邪知或疑惑,使其信解所說之法。 再次,以利行能讓他一心串習聞思所引生的定解,將他從不善業中拔出,而修持善法。 最後,自己以身作則,安住修道,讓他隨學自己修持,因此以同事能促使所化修行不退轉,直至究竟。 午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第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 第四、必須依靠四攝法來攝受眷屬徒眾: 佛說此為成辦一切眾生義利賢善方便,故攝徒眾,應須依此。 佛在《寶積經》、《妙臂請問經》等經中,宣說四攝法是成辦一切有情義利的善妙方便,因此攝受弟子務必要依靠四攝法。

  5. 於是便問目犍連:「聖者,當我們在人天趣中死後,必定會受生於三惡趣嗎?. 」目犍連答:「二位善友,只要你們未能斷除煩惱,就一定會像水車運轉的道理一般,在五趣之中輪回流轉。. 」 二人聞言即心生厭離,並說:「我們從此不作煩惱行,請為我們宣說 ...

  6. 2021年1月28日 · ① 耐怨害忍; ② 安受苦忍; ③ 思擇法忍。 初中分二: ①破除不忍怨所作害; ②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 耐怨害忍: 一、體相:他人損害時能忍耐的心。 二、分類:未入道者的耐怨害忍,以及三乘入道者的耐怨害忍。 三、地界(因地界線):一般的耐怨害忍未入道時也有,而對損害者忍耐的波羅蜜多,則從大乘資糧道開始才有。 四、釋詞:怨敵損害時不動瞋心,即是耐怨害忍。 未修好耐怨害忍之前,很難忍受怨害,因為即便是修行人,在受到他人傷害時,也很容易大發瞋火。 所以,必須按正確的方法反復串習忍辱。 此處所要遮止的,有兩方面 : ① 遮止受到怨敵傷害時,生起瞋心; ② 遮止見到怨家圓滿時,生起嫉妒不歡喜之心,以及遮止見到怨家衰敗、痛苦時幸災樂禍的心理。 如何才能真正遮止呢?

  7. 比如說,想要知道臉上有沒有汙垢,照了鏡子立刻能看見,知道了立即將汙垢清除。. 【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乃至此?. 次乃除過、修習功德。. 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由於在學習佛法之前,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有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