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5日 · 羅大佑(臺灣話: Lô Tāi-iū,1954年7月20日 — ),台灣男歌手、詞曲作家、編曲家作家醫師。 1976年羅大佑進入樂壇 [1],1982年發表第一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一推出就震撼了當時的臺灣社會,有人稱他在青年知識分子之間造成的反動思潮猶如

  2. 羅大佑Tayu Lo),1954年7月20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台北市,台灣省苗栗縣客家人,祖籍中國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華語流行樂男歌手、詞曲作者、音樂製作人、作家,畢業於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1976年,創作《歌》《閃亮的日子》等音樂作品,正式投入商業 ...

  3. 1982年421大佑在台湾发行个人首张音乐专辑《 之乎者也 》,收录了《 鹿港小镇 》《 之乎者也 》《 恋曲1980 》等10首歌曲 [48] [55];该专辑融合了摇滚、雷鬼、爵士和民谣,打破了当时流行的民歌曲风,带领台湾流行音乐走向毫无前例的批判与省思

  4. 2023年11月16日 · 有人認為羅大佑是英雄造時事,其實他是被時勢造就。 1982年羅大佑帶著墨鏡、穿著一身全黑,發表首張唱片《之乎者也》。 這張帶有批判的搖滾專輯,在當時是橫空出世的異數,頓時聲名大噪。 隔年《未來的主人翁》諷刺台灣社會當時的現象,在戒嚴期間,他有不少歌曲被禁播或勒令修改。 廣告. 於是他被貼上標籤,被視為「抗議歌手」。 以至於第三張專輯《家》,把吳晟的新詩〈吾鄉印象〉譜成曲,專輯從前兩張的悲壯氣勢,轉為溫情內斂,讓很多人認為羅大佑「不憤怒」了,開始對他不認同。 在不願被標籤化的情況下,羅大佑離開熟悉的家鄉,到紐約、香港、北京四處漂泊,一共搬了19次家。 羅大佑到紐約、香港、北京四處漂泊,一共搬了19次家。 (謝佩穎攝) 事實上,羅大佑跟生長在這片土地的小人物一樣,會迷惘、迷失、沒有方向。

  5. 2024年5月25日 · 罗大佑 ( 台湾话 : Lô Tāi-iū ,1954年7月20日 — ),台湾男歌手、词曲作家、编曲家、作家、医师。. 1976年罗大佑进入乐坛 [1] ,1982年发表第一张个人专辑《 之乎者也 》,一推出就震撼了当时的台湾社会,有人称他在青年知识分子之间造成的反动思潮 ...

  6. 2022年5月9日 · 羅大佑 Lo TaYou《西風的話+歌》Official Music Video. #羅大佑 #安可曲 #永生號 羅大佑:「風的型態雖是空的、難以衡量的,但隨著大自然的變化,風會 ...

  7. 羅大佑 Lo TaYou. 38,008 likes · 32 talking about this. 昨天的童年・今日愛河人間 這條回家的路,像是一個圓 繼續,往前,走下去 串連起「原點」與通往「未來的風景」 #羅大佑官方帳號

  8. 2023年7月9日 · 2020/08/29 宜花東鹿 宜蘭初見童年【音樂製作團隊】詞曲|羅大佑音樂總監|羅大佑 / 朱敬然Band Leader / 鍵盤|謝明祥吉他|屠衡貝斯|寗子達鼓 ...

  9. www.wikiwand.com › zh-hk › 羅大佑羅大佑 - Wikiwand

    羅大佑 ( 臺灣話 : , 1954年7月20日— ),台灣男歌手詞曲作家編曲家作家醫師。 1976年羅大佑進入樂壇 ,1982年發表第一張個人專輯《 之乎者也 》,一推出就震撼了當時的臺灣社會,有人稱他在青年知識分子之間造成的反動思潮猶如「黑色旋風」。 這張專輯把華語音樂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也敲響了 校園民歌 的喪鐘。 該專輯亦被評為「 1975-1993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 」榜首。 1985年,羅大佑創作了呼應《四海一家》的 公益歌曲 《 明天會更好 》,但被當時的仍一黨專政的 中華民國政府 用作選舉宣傳,迫於社會各界的壓力以及自我的迷惘,羅大佑離開臺灣前往紐約。

  10. 2021年11月29日 · Promotion. 重新認識羅大. 《宜花東鹿記》紀錄片中,忠實記錄了羅大佑在2020年展開的「宜花東鹿」巡演,他分別在鹿港、台東、花蓮及宜蘭的開啟戶外演唱會。 「這裡就是《家 III》錄音的地方。 」在臺北文創大樓的新歌錄音室裡,羅大佑談起數十年來,松菸周圍的環境變化:「哇,那是物換星移,更不要說,曾經根本還沒有臺北101。 城市的變動,常是以建築作為見證,那麼大自然呢? 或許部分答案就在《宜花東鹿記》當中,這部一個多小時的紀錄片,忠實記錄了羅大佑在2020年展開的「宜花東鹿」巡演,帶著大批人馬遠離城市,分別在鹿港、台東、花蓮及宜蘭的戶外搭起四面舞台,一路經過風吹雨淋,一切得聽天由命。 飛沫裏存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