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1日 · 聶榮臻 (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 福駢 ,小名 雙全 , 四川省 江津縣 (今 重慶市 江津區 )人,中國軍事家、政治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十大元帥 之一, 中國共產黨 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二代主要領導人之一。 聶榮臻早年在 法國 勤工儉學 ,於1923年3月加入 中國共產黨 ,後擔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參加 北伐戰爭 。 第一次國共內戰 期間,他參與 南昌起事 、 廣州起事 ,後擔任 中央軍委 參謀長、 中國工農紅軍 總政治部 副主任、 紅一軍團 政委,參加 長征 。 抗日戰爭 時期,他擔任 八路軍 115師 副師長、政委, 晉察冀軍區 司令員兼政委,參加 平型關戰役 ,並開闢晉察冀根據地。

  2.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聂荣臻历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 副主席, 中央军委副主席 , 国务院副总理 兼国家科委主任、 国防科委 主任,主抓“ 两弹一星 ”研制,并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被牵扯进“ 二月逆流 ”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继续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在北京逝世。 生平. 早期生涯. 清 光緒 二十五年(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于 江津 吴滩鄉石院子 [1]:1 。 聂荣臻父亲聂仕先,母亲唐雨衫 [1]:2 。 今石院子以“ 聶榮臻故居 ”之名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聂荣臻8岁时,到外祖父家读三年私塾;但外祖母去世后,外祖父在家守丧,私塾停办 [1]:3 。 此后,聂荣臻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馆就读。

  3. 聶榮臻_百度百科.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漢族字福駢曾用名聶雲臻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石院子今重慶市江津區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 [19-21] .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聶榮臻逝世。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人物軼事
    • 人物評價
    • 後世紀念
    • 影視形象

    聶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一般指本詞條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漢族,字福駢,曾用名聶雲臻,重慶市江津區(原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鄉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聶榮臻逝世。

    聶榮臻同志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深受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中文名:聶榮臻

    •別名:聶雙全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日期:1899年12月29日

    •逝世日期:1992年5月14日

    早年經歷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出生在江津縣吳灘場附近的石院子,7歲入私塾接受啟蒙,1910年正式進學堂讀書。1917年夏天,聶榮臻以優異成績考入江津縣立中學(今江津中學)。 聶榮臻廣讀博覽,從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和進步雜誌《新青年》中吸取政治營養,漸漸地,聶榮臻的思想發生了變化,由一個公認的誠摯少年逐漸轉變為具有強烈愛國心的熱血青年。聶榮臻積極加入進步學生的行列,常對同窗好友說:“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每遇國家民族大事,聶榮臻總是感慨陳詞,憂國憂民思想溢於言表,常書於文卷之上,教師曾譽其“資賦不凡,終非池中之物”。 五四運動時期,聶榮臻因參加家鄉學生愛國鬥爭,遭到反動軍警當局的抓捕。為了避開眼前的危險,學習西洋先進的科學,心懷“實業救國”大志的聶榮臻於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並積極投身旅法學生運動。 1922年,聶榮臻轉赴比利時就讀於沙洛瓦勞動大學化學工程系,1922年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與劉伯堅一起負責過旅比利時支部工作,1923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委員、訓練部副主任。1924年10月,聶榮臻奉命進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後轉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軍事。1925年,由於革命的需要,聶榮臻和中國班的同學們一起回國。 聶榮臻在國外共度過了五年多時間。五年里,聶榮臻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轉變,由“實業救國論”者轉變為以天下為已任的社會革命論者,並成為一個職業革命家。 聶榮臻從蘇聯回國後,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直接領導政治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並講授社會發展史、政治工作等課程。在黃埔期間,聶榮臻堅決主張針對蔣介石的陰謀進行反擊。“中山艦事件”以後,聶榮臻被免去了在黃埔軍校的職務,調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任特派員。但聶榮臻仍利用各種機會在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中開展工作,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及時向共產黨員傳達黨的方針、政策,為北伐作準備。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聶榮臻任軍委特派員、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後在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與向北伐軍中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聶榮臻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整頓遭受破壞的工人糾察隊,處理善後工作。

    土地革命

    1927年7月中旬,聶榮臻被指定為中共前敵軍委書記,赴九江準備組織武裝起義。1927年8月1日,聶榮臻在南昌起義中組織張發奎部第25師兩個多團起義,後任起義軍第11軍黨代表,與軍長葉挺率部南下。潮汕戰鬥失敗後,聶榮臻轉赴香港。1927年12月,聶榮臻潛回廣州參與領導廣州起義。在起義軍受挫的緊急情況下,聶榮臻與葉挺果斷決定撤退,從而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裝力量。1928年,聶榮臻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其間,在總結廣州起義的經驗教訓時,聶榮臻看到了軍事技術人才的缺乏是廣州起義的一個重要缺點,指出:“以後每個黨員都應該學習軍事技術,並須注意培養一批軍事技術人才。”顯示了他在軍事方面的遠見卓識。1930年初,聶榮臻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部長,1930年5月到達上海,在中央特科從事艱險而又複雜的地下工作,積極向各革命根據地提供軍事情報,及時了解敵情,保衛黨中央和地下黨同志的安全,營救被捕同志,鎮壓叛徒、特務。1931年,聶榮臻調到中央軍委任參謀長,先後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堅持秘密鬥爭。 自從顧順章叛變以後,國民黨反動派在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嚴重。像聶榮臻這樣與顧順章共過事的共產黨骨幹人物,已不便繼續留在上海。當時,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到迅速發展,正需要聶榮臻這樣的軍事人才。1931年12月,聶榮臻根據組織的決定撤離上海,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聶榮臻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1軍團政治委員。曾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2年3月,在“左”傾冒險主義的執行者要中央紅軍奪取贛江兩岸城市時,聶榮臻支持毛澤東關於紅軍主力應向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地區發展的正確意見。同年4月,聶榮臻作為紅軍東路軍政治委員,參與指揮漳州戰役。聶榮臻在指揮戰鬥中表現出的沉穩和勇敢給毛澤東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同時,毛澤東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政策思想以及領導才能,使聶榮臻由衷地欽佩。聶榮臻從毛澤東那裡學到的正確的戰略戰術思想和策略思想,對其以後領導一個大的戰略區增益很大。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蔣介石在紅軍前進的道路上設定了四道封鎖線。聶榮臻與軍團長林彪率紅1軍團擔任掩護中央縱隊、軍委縱隊的前衛任務。聶榮臻率部先後突破國民黨第一、二道封鎖線,並在危急形勢下,力排眾議,率部搶占九峰山,突破敵人第三道封鎖線,從而保障了中央縱隊左翼的安全。 紅軍突破三道封鎖線使蔣介石坐立不安。為了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蔣介石費盡心機,調遣湖南、廣東、廣西的軍閥部隊,進行周密布置,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但是,反動軍閥內部的派系矛盾和唯利是圖使湘江防線曾出現過“裂痕”。然而,由於博古等人缺乏軍事常識,沒有抓住有利戰機,使紅軍在湘江畔陷入被動。為了掩護中央縱隊順利過江,林彪、聶榮臻率部在湘江之濱與敵人展開了一場生死存亡的拼殺,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中央紅軍終於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 遵義會議後,聶榮臻在毛澤東領導下,與林彪率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敵重兵的圍追堵截。1935年5月,聶榮臻任紅軍先遣隊政治委員,與司令員劉伯承一起,率部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搶占安順場,組織突擊隊強渡大渡河,接著率紅1師、幹部團沿大渡河東岸北上,擊潰川軍守敵一個旅,有力地策應了西岸紅2師4團飛奪瀘定橋的戰鬥。1935年6月中旬,聶榮臻率紅1師翻越夾金山,在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會師。1935年6月下旬,在列席兩河口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聶榮臻擁護中央關於北上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方針,堅決反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1935年8月下旬,聶榮臻率紅1師、紅軍大學等部為先遣隊,歷經艱辛,越過大草地,1935年9月上旬到達俄界,接應了中央及紅3軍等部隊。1935年9月中旬,聶榮臻與左權指揮紅4團攻占天險臘子口,並乘勝占領哈達鋪,再次為紅軍打開了北上通道。在哈達鋪,聶榮臻偶然從國民黨《山西日報》上獲悉陝北有一個根據地,並把這一天大的喜訊急告毛澤東。毛澤東決定挺進陝北。1935年10月,聶榮臻與林彪率先遣隊進入陝北蘇區的吳起鎮,從此結束了歷時一年、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1935年11月下旬,在毛澤東指揮下,聶榮臻與林彪率紅1軍團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毛澤東說,直羅鎮這一仗的勝利,體現了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國民黨軍向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紅軍到陝北後,為了配合“一二九”運動,同時也為了解決陝北紅軍的供給問題,毛澤東命令紅一方面軍成立“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以堅決手段消滅東岸地區反蔣不抗日的山西土皇帝閻錫山。聶榮臻、林彪與紅1軍團廣大指戰員投入到了東渡黃河的戰鬥中。東征75天,聶榮臻、林彪和兄弟部隊合作,共消滅敵人七個團,俘敵4000餘人,繳獲大量槍炮,不僅使陝北蘇區得到恢復和發展,還籌款30餘萬,擴充新兵8000餘人,有力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至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抗日戰鬥

    抗日戰爭爆發後,聶榮臻先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政治委員,在忻口會戰中,與林彪共同指揮所部進行了平型關戰鬥,殲滅日軍坂垣師團一部1000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擊毀汽車100多輛,馬車200餘輛,取得全國抗戰以來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贏得了國際輿論的稱讚和好評。 日軍占領太原後,戰局發生極大變化。為避免第115師等部及八路軍總部被敵隔斷,1937年11月,聶榮臻受八路軍總部之命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3000人的武裝,在五台山區創建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他充分發動人民民眾,擴大武裝力量,加強黨和政權的建設,先後開闢了冀中、冀東、平西、平北等根據地,到1939年,晉察冀根據地發展到擁有七十二個縣、1200多萬人口、主力部隊近10萬人的模範根據地。毛澤東讚譽說:“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並號召八路軍向晉察冀根據地學習。 1939年秋,日軍兵分十二路向晉察冀邊區進行冬季“掃蕩”。聶榮臻周密部署,採取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指揮八路軍在雁宿崖同日軍進行激戰,殲敵第2混成旅團1500餘人,並在黃土嶺戰鬥中與楊成武指揮部隊擊斃日“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阿部規秀是中國抗日戰爭中被消滅的職務最高的日軍指揮官,此舉震驚了日軍,也震動了全中國。毛澤東致電聶榮臻,要他嘉獎有功人員。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和全國各地的友軍、抗日團體、著名人士紛紛拍來賀電,祝賀黃土嶺圍攻戰的勝利。全國各地的報紙也紛紛報導黃土嶺戰鬥經過,刊登各種祝捷詩文。全國抗戰熱情更加高漲。 1940年春,聶榮臻率晉察冀南下支隊到晉東南參加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朱懷冰部的作戰,並在同年8月的百團大戰中,組織指揮部隊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線等鐵路線進行破擊戰,使日軍的交通樞紐陷於癱瘓。 1941年秋,日軍調動其華北占領軍的一半兵力,對晉察冀機關所在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聶榮臻指揮主力相機轉至外線打擊敵人,進行鉗製作戰,並率領黨政機關在有限兵力掩護下,靈活機動地周旋於深山峽谷之中,巧妙地從敵人薄弱點安全轉移,粉碎了敵人的陰謀。1942年,在鬥爭極其殘酷、根據地日益縮小的情況下,聶榮臻適時提出“向敵後之敵後挺進”,組建多支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後襲擊敵人,奪取日偽軍力量薄弱的據點,擴大游擊區。至1943年,晉察冀根據地軍民逐步挫敗了日偽軍頻繁的“掃蕩”、“蠶食”、“清剿”,扭轉了困難局面,保衛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943年1月15日,聶榮臻出席了在阜平溫塘召開的邊區首界參議會。他和宋劭文等一起接見了邊區代表,並向代表們匯報了晉察冀情況。邊區首界參議會,是晉察冀邊區史上民主建政的重要的里程碑,標誌著邊區的民主建設越來越完備。1943年8月,聶榮臻奉命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和出席黨的“七大”。他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初步匯報了在晉察冀六年的各方面工作,聽取中央領導人的有關指示,經歷了會議中和會議前後黨內廣泛開展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受到了深刻的教育。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10日,聶榮臻與蕭克、劉瀾濤致電晉察冀分局,命令全區部隊立即向平津等大城市進軍,接受日偽軍投降,如遇抵抗,應進攻殲敵。並命令冀熱遼軍區抽調幾個主力團由李運昌率領向遼寧進軍,儘早與蘇聯紅軍會師。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至此獲得了最後勝利。

    個人榮譽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鬥爭。 1983~1988年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主要作品

    聶榮臻的主要作品有《聶榮臻回憶錄》等。

    十二年規劃

    新中國成立之初,聶榮臻任代總參謀長,為抗美援朝事務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養。1956年10月,當時的總書記鄧小平來到聶榮臻家中,徵求意見說:“中央構想了三個方案,一是中央已決定調陳毅專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學技術工作由你來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長,因為你以前當過北京市市長,現在算是官復原職;三是繼續主管軍工生產和裝備工作。三個方案由你選擇。”聶榮臻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對科學技術工作我倒很有興趣。” 經報中央批准,聶榮臻上任後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學規劃。1959年7月,中央決定用八年的時間製造出核子彈,接著又提出國防工業應以抓尖端為主,“兩彈為主,飛彈第一”。毛澤東當時戲稱,造核子彈是造一個“大炮仗”。在蘇聯撤走專家,國內又遇經濟上的天災人禍時,核子彈研製工作是“上馬”還是“下馬”也出現了爭執。聶榮臻堅決主張“兩彈”也繼續搞下去。聶榮臻操勞過度住院,陳毅來看望聶榮臻時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現在腰桿子還不硬,你們把飛彈、核子彈搞出來了,我的腰桿子就硬了。”

    與日本小姑娘

    1940年,八路軍發動了有105個團參戰的大規模對日作戰,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百團大戰。當晉察冀軍區正向井陘礦區進攻時,救起了兩位日本小姑娘,她們的父母是井陘礦站的工作人員,日軍投炸彈時把她們的父母炸死了,這會兒兩姐妹正在哭呢。戰士們立刻把兩姐妹抱起來,放到兩隻大籮筐里,抬回了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喔?我們這裡來了兩個日本朋友啊?我來看看。”聶司令笑著走出來,望著那兩位日本小姑娘無助的眼神,聶榮臻的心被深深震動了。聶榮臻從工作人員手中拿過一隻梨子,親手削好遞到那位稍微大點的姑娘手中,溫和地說:“這梨子洗乾淨了,吃吧。”看著眼前這位高大威武的叔叔那么和藹,那名叫美穗子的姑娘“放心”地接過梨子吃了起來,聶司令笑了。這時,前線攝影記者沙飛拿著照相機拍下了聶司令給美穗子梨子的瞬間,聶司令說:“要照就照張正面的,來。”說著把美穗子抱出籮筐,拉著美穗子的小手,面對著鏡頭留下了珍貴的瞬間,一會兒,秘書問聶榮臻:“怎么安置她們啊?”聶榮臻司令想了想:“送回日本。”聶榮臻轉身走進“辦公室”,在桌前坐了下來,拿出一張便箋,寫了幾筆: “日閥橫暴,侵我中華,戰爭延綿於茲四年矣。中日兩國人民死傷殘廢者不知凡幾,輾轉流離者又不知凡幾。此種慘痛事件,其責任應完全由日閥負之。 “此次八路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於炮火中,其父於礦井著火時受重傷,經我救治無效,亦不幸殞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僅五六齡,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無依,情殊可憫。經我收容撫育後,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幸勿使彼輩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而後已。 “中日兩國人民本無仇怨,不圖日閥專政,逞其凶毒,內則橫徵暴斂,外則製造戰爭。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難,背井離鄉,觸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對於中國和平居民,則更肆行燒殺淫掠,慘無人道,死傷流亡,痛劇創深。此實中日兩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閥之萬惡罪行也。 “但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所以堅持抗戰,誓死抗日者,迫於日閥侵略而自衛耳。而侵略中國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願,亦不過為日閥脅從耳。為今之計,中日兩國之士兵及人民應攜起手來,立即反對與消滅此種罪惡戰爭,打倒日本軍閥、財閥,以爭取兩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與幸福。否則中國人民固將更增艱苦,而君輩前途將亦不堪構想矣。 “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鬥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血戰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寫好後聶榮臻把信裝進信封,放到籮筐里,不久,前方的負責同志把美穗子姐妹安全送達日本。這件事似乎已經結束了。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讀賣新聞》頭版頭條刊登了大標題《美穗子姐妹,中國元帥聶榮臻想念你們》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當然也吸引了已經結婚的美穗子姐妹的注意,美穗子姐妹決定:到中國去,面謝救命恩人。1980年7月的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人民大會堂大廳里聚滿了各大媒體的記者,他們是來採訪一次特別的會晤。美穗子全家早早地站在大廳中央等著救命恩人的到來。不一會兒,正門打開,已是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聶榮臻元帥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美穗子面前,美穗子似乎沒有找到合適的語言表達對元帥的感激,“撲通”一下子跪倒在元帥面前,聶元帥連忙扶起美穗子姐妹,此時美穗子姐妹已經淚流滿面,美穗子姐妹捧出一幅字畫,上面寫的是中日友好萬古長青,在聶榮臻的幫助下展開在他面前,聶元帥高興地點點頭,連說:“好啊……”此情此景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 元帥戰火救孤,已成歷史佳話。 1980年,正是中日兩國關係在各個領域都開始升溫的階段。將軍救孤女,這樣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話,是任何一個新聞媒體都不會放過的。毫無例外,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也拍攝了記錄美穗子訪華的電影《美穗子探親》。 在12冊蘇教版的語文書上名為《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

    愛情故事

    1927年廣州起義失敗後,聶榮臻到香港開展地下鬥爭。長達4年的地下鬥爭改變了聶榮臻的性格。” 在香港,聶榮臻度過了一段艱苦卓絕的歲月,然而一位秀麗聰穎的女性卻讓聶榮臻的生活充滿了溫馨。就是在香港擔任機要交通員的女共產黨員張瑞華。 聶榮臻初次對張瑞華表達愛慕之情時,張瑞華害羞得不知如何是好。“那兩天,張瑞華腦海里翻來覆去都是‘那個人’的影子:好像挺嚴肅,挺嚴厲……但是,又從未見過發脾氣……個子挺拔,相貌堅毅,還特別愛整潔……那嚴厲一點又怎么樣?嗨!不怕聶榮臻!……張瑞華輕鬆的笑了,從心裡同意了。” 1928年4月,黨組織批准了聶榮臻和張瑞華的婚姻。結婚那年聶榮臻29歲,張瑞華19歲。組織上規定,搞地下工作的同志,男的每月15元,女的每月7元,每人另有3元交通費。這點收入在香港並不算多,還要不停地外出,生活自然是非常困難。“整個夏天,聶榮臻只有一件縐紗短袖白襯衣”。有一次,張瑞華提出讓丈夫陪她到附近的商店逛逛,聶榮臻以為妻子想買衣服了,就陪張瑞華去了。到了櫃檯,張瑞華卻讓售貨員拿過一件男式短袖衫,逼著聶榮臻試穿。聶榮臻明白了妻子的意思,又擰不過,可聶榮臻真的是不想為自己破費,眼珠轉了轉,便湊到妻子耳邊說:“有情況。”拉著妻子匆匆離開店鋪。“等母親明白這不過是父親玩的花招時,只能苦笑。”

    聶榮臻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對人對事,都講究黨的原則,絕不搞人情交易,絕不看風駛舵,絕不迎合勢頭。聶榮臻的耿直坦蕩是一貫的,對人對己,要求一貫都是很嚴的聶榮臻的耿直還表現在,日常遇到的問題,總要認真研究思考,從不人云亦云,隨聲附和。也不因有某些因素而輕易改變觀點。但是聶榮臻非常注意組織原則,在中央對某一問題有了決定,或有了統一的看法時,就絕不再講個人的不同意見,也不暗示有不同的看法。

    1938年3月,毛澤東曾風趣的評價聶榮臻:“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說,叫做《水滸傳》,裡面寫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晉察冀。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聶榮臻紀念館

    主詞條:聶榮臻紀念館 聶榮臻紀念館實體建築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對外免費開放,網上紀念館有兩家: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人物紀念館,簡稱中共人物館;民族魂系列站--聶榮臻紀念館,簡稱團中央館。

    聶榮臻元帥故居

    主詞條:聶榮臻元帥故居 聶榮臻元帥故居位於江津市吳灘鎮郎家村,占地面積563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舊居原名石院子,坐西向東,三重堂建築,共有房屋17間。聶榮臻青少年時代在此生活了15年,1914年聶榮臻全家遷往鄰近的獅山院子佃居,1919年,聶榮臻赴法勤工儉學後,再沒回過舊居,1923年秋,石院子遭土匪焚燒,僅存西北角兩間偏房,1989年,江津縣政府按舊居原貌修復,舊居中有5間按聶在家居住時舊貌布置,陳列家具45件,全是原物。其餘房屋作為陳列室,陳列了聶榮臻青少年時代生活、學習用具35件,其中有衣物、玩具、書籍、硯台、筆筒、墨跡、成績表、信函等,另有133幅圖片。

    聶榮臻元帥墓

    主詞條:聶榮臻元帥墓 聶榮臻元帥墓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內。東風烈士陵園裡長眠著600多名革命烈士,東風烈士陵園中有長期戰鬥在國防科研第一線的各級領導,也有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普通官兵和職工家屬,敬愛的聶榮臻元帥的骨灰也安放在這裡。

    林永健 在電視劇《聶榮臻》飾演 聶榮臻

    陳銳 在電視劇《海棠依舊》中飾演 聶榮臻

    史崇仁 在電影《大決戰之遼瀋戰役》、《大決戰之平津戰役》中飾演 聶榮臻

    趙小川 在電視劇《東方》中飾演 聶榮臻

  4. 聂荣臻. 别 名. 聂云臻.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99年12月29日. 逝世日期. 1992年5月14日. 毕业院校.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职 业.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主要成就.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出生地. 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 代表作品. 《聂荣臻回忆录》 性 别. 男. 字.

  5. 其他人也問了

  6. www.wikiwand.com › zh-hk › 聂荣臻聶榮臻 - Wikiwand

    聶榮臻 ( 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 ),字 福駢 ,小名 雙全 , 四川省 江津縣 (今 重慶市 江津區 )人,中國軍事家、政治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十大元帥 之一, 中國共產黨 和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二代主要領導人之一。 聶榮臻早年在 法國 勤工儉學 ,於1923年3月加入 中國共產黨 ,後擔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參加 北伐戰爭 。 第一次國共內戰 期間,他參與 南昌起義 、 廣州起義 ,後擔任 中央軍委 參謀長、 中國工農紅軍 總政治部 副主任、 紅一軍團 政委,參加 長征 。 抗日戰爭 時期,他擔任 八路軍 115師 副師長、政委, 晉察冀軍區 司令員兼政委,參加 平型關戰役 ,並開闢晉察冀根據地。

  7. 聶榮臻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1950年代中期至1966年他是主持全國科學技術工作的副總理是國防工業和兩彈的指揮者做了大量的知識分子工作。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他又為黨的知識分子工作撥亂反正大聲疾呼。 他是我黨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制定者、杰出的執行者之一。 毛澤東曾稱他為“厚道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防科技隊伍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聶榮臻受命主管國防科技工作后,把組織國防科技隊伍當作一項戰略工作來抓。 在他的直接主持下,從全國抽調了一批優秀科學家充實到國防科技戰線,作為骨干力量﹔通過各種渠道爭取在國外的科學家回國﹔從早期留蘇和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大學畢業生中,選調了上千名優秀人才,作為承上啟下的中級科技人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