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1月22日 · 1. 顏淵:顏回(西元前521年~西元前481年),字 子淵,又稱 顏子、顏淵。 唐代為避 李淵 名諱, 曾改其字 為子泉。 春秋魯國人。 孔子 七十二門徒之首。 孔門十哲中 德行科之一。 2. 季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 子路,或稱 季路,魯國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 十哲之一,少孔子九歲,也是 弟子中 侍奉孔子最久者。 3. 侍:侍立 ,陪侍。 4. 盍:通 「何」。 5. 爾:你們。 6. 敝:用壞了。 7.

  2. 2020年3月8日 · 非尊勝,其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 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

  3. 2020年10月1日 ·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183 183頁7行-184頁4行. 卯二、支分略攝分三:① 按《集論》攝為四支. ② 按《緣起心要》攝為三道. ③ 按《稻稈經》攝於四因. 第二支分略攝者。. 十二緣起可以從多種角度解釋,因此,遇到解釋有不同之處,也不必 ...

  4. 消文74 74頁6行 – 75頁1行.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如同上述在閒暇所依身中獲取心要時,會有「常樂我淨」四種 ...

  5. 2020年10月29日 · 1.中士意樂——希求解脫之心, 2.中士修行——戒定慧三學之道, 3.中士之果——解脫生死。 論中“修習生死種種過患”,即思惟三苦、八苦、六道諸苦。 長期修苦的結果為“見一切有如同火坑”, “一切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 “如火坑”,是比喻有漏蘊周遍三苦的自性。 見三有皆苦之後,即可激發出離心——希求證得息滅一切煩惱、痛苦的解脫,再以希求解脫之心為動力,就能策勵自心精進修學戒定慧三學之道,從而成辦徹底解脫生死的聖果。 以下再觀察,這條道是否究竟? 如果究竟,則不必再希求,若不究竟,則須進一步抉擇。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惟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6. 2017年5月15日 · 一貫道~福哥-道學集錦 五教同源一理,〝一以貫之〞由這一理貫穿萬法萬象,理在其中。 一貫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惟一,允執厥中。 五教同源一理,〝一以貫之〞由這一理貫穿萬法萬象,理在其中。一貫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

  7. 2020年12月25日 · ⑥觀待三學數量決定. 佛薄伽梵略說六度總嗢柁南,最勝紹尊63如佛密意而為開解,解釋如是重要因相,令發定智,即此數量決定道理。 對於佛陀略說的六度總綱,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依佛密意開顯、解釋了六度之所以重要的理由,目的是為了引發他人不可奪的智慧,其內容即是六度數量決定之理。 63.最勝紹尊:一生補處的彌勒菩薩,“紹”即承繼之意。 若於此理獲勝定解,則執六度修持為勝教授故,當得定解。 其中分六。 如果對“六度數量決定之理”獲得了殊勝定解,就會將修持六度執為殊勝教授,因此必須力求取得此定解。 換言之,只要對以下的道理思惟透徹,就會生起感受,而將六度執為殊勝教授,即對原先並不重視的六度,執為極殊勝的實修教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