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3月8日 · 非尊勝,其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 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

  2. 今初﹞. 壬二 依此建立的皈依境:分二. ① 認識皈依境。. ② 堪作皈依之理。.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 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 ...

  3. 發起捨心的道理,如《入行論》所說:“身體,受用,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善根等,為了利益有情的緣故,都應毫無吝惜地施捨。 ”即以身體、受用、善根為所緣境,思惟將這一切全部施予一切有情。 《入行論》這一頌從五個方面解釋佈施:佈施的物品是身體、受用、三世善根,佈施的對境是一切有情,佈施的必要是成辦自他二利,佈施的意樂是心無慳吝,佈施的作業是引發捨心。 如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 如是,若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破除了我愛執,一遍又一遍地修習奉獻他人善心的人,是名副其實的菩薩。 反之,不串習施他的善心,則是有名無實的菩薩。 《六波羅蜜多經》說:“若不利他,自受世樂,非菩薩行。

  4. 2020年3月11日 · 【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後當生惡趣,而起怖畏,能從其中救拔處,是為三寶。 若三寶不違學處,然其處,如何救拔? 有人會這樣想:「即使我們由念死、思維死後將會生於惡趣而產生畏懼、能把我們救離這些情況的皈依處是三寶。 從而奉三寶為皈依處,而且不違犯皈依學處。 但是,皈依處是怎樣救護我們呢? 如《集法句》云:「能斷有箭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大師,爾等應須行。 」佛是歸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故正歸依是為法寶。 若能得此,解脫畏故。 就如《法集要頌經》所說:導師如來為你們開示斷除三有痛苦之道,你們必多須如教奉行。 須知,佛陀是開示皈依的人,僧伽是幫助我們成就皈依的助伴,但是,真正的皈依卻是法寶,能證得法寶便能夠解脫怖畏。

  5. 消文74 74頁6行 – 75頁1行. 壬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 其中有二,謂粗及細,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如同上述在閒暇所依身中獲取心要時,會有「常樂我淨」四種 ...

  6. 歸結起來,若有人能夠解脫所有怖畏,具有善巧方便的方法,救度他人遠離怖畏,具有對一切有情沒有親疏分別的大悲心,且能饒益對他有恩或無恩的人,這樣才足以作為有情的皈依處。 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天等,故佛即是所歸依處。 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由於只有佛陀才能具備這些功德,大自在天等都沒有,而只有佛陀才具備,亦由於這種緣故,佛陀所說的正法和他的聲聞僧伽弟子眾,都可以作為皈依處。 【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 第三科、主要之因—信解,此為相當重要的道理。 所以,當我們於《攝抉擇分》所說的各種道理獲得定解後,便能一心信仰三寶。 因為只要我們一心信仰三寶,三寶一定會救護我們,所以應至心生起確切的認知。

  7. 2018年11月22日 · 1. 顏淵:顏回(西元前521年~西元前481年),字 子淵,又稱 顏子、顏淵。 唐代為避 李淵 名諱, 曾改其字 為子泉。 春秋魯國人。 孔子 七十二門徒之首。 孔門十哲中 德行科之一。 2. 季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 子路,或稱 季路,魯國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 十哲之一,少孔子九歲,也是 弟子中 侍奉孔子最久者。 3. 侍:侍立 ,陪侍。 4. 盍:通 「何」。 5. 爾:你們。 6. 敝:用壞了。 7. 無憾:也不埋怨;沒有不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