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日 · 992. 0. 金隆.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任教學副院長. 「利率」一直是臺灣壽險業經營上相當關鍵的變數,目前整個產業所面臨問題的核心,與2002年前後市場利率大幅降低,並長期持續維持低利率有高度相關,保險公司為填補過往利差損,經營主軸改為重利差益而輕死費差的營運架構,當壽險業開始習慣長期低利率的環境時,在2022年美國聯準會啟動暴力升息後,立刻讓保險公司學到利率波動可以帶來的巨大經營風險,也讓業者對利率的敏感度和警覺度大幅提升,對資產負債管理的看法也有了重大的轉變。 在過去低利率環境,利差損主要因為是銷售利率保證過高的商品,保險公司策略就是透過更多海外長期投資收益,弭補高利保單所造成的利差損失,但是這樣的經營脈絡是奠基在低利率持續且利率相對在比較穩定的環境假設下。

  2. 2023年9月1日 · 402. 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近期新聞報導及金管會發布的各項統計數字,外溢保單的銷售量與保費持續高度成長,雖然說相較於總體保費而言,沒有占據很高的比例,不過我認為外溢保單愈來愈熱賣的趨勢,值得大家關注。 外溢保單很有可能是改變未來保險公司經營結構的重要商品,原因在於,外溢保單顛覆了過去傳統保險公司經營的架構,進入到風險管理的另外一個領域:控制或改變風險。 過去我在很多場合都一再提到,保險在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沒有改變被動損害補償的角色;於學理上,在風險管理的工具裡面,保險是在「風險融資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方式。 所謂的風險融資法,是不去改變風險發生的樣貌,只是在等待風險發生導致損失後,被動去補償被保險人損失的一種方法。 保險公司只有提供消極的事後補償是否足夠?

  3. 2023年3月1日 · 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現行保險公司的資產部分,已按照國際財報編製準則IFRS 9執行,簡單來說,目前保險公司將資產投資在市場上,除了一些特殊的考量外,理論上都會用「公允價值」來評估,因此資產便會隨著市價價值的起伏而波動。 而在負債層面,理論上也應該與資產一樣有相同的衡量標準,如此保險公司才能在資產與負債上進行更精準的匹配,但因為技術上的原因,負債部分無法與資產同時採用相同的標準,因此必須等到2026年,新的負債衡量制度IFRS 17上路,屆時保險業的負債與資產會採一致的評量基礎。 總體而言,接軌IFRS 17除了影響資產及負債面上的計算外,因為會有全新的負債、淨值與績效的計算方式,因此會間接影響未來的保險商品走向,以及業務通路的銷售與管理。

  4. 2019年9月1日 · 2019 年 9 月 1 日. 0. 1173. 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根據資誠PwC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CSFI)所發布「全球保險業風險調查報告」,調查發現科技風險、網路風險、變革管理、監管風險及投資績效,為全球保險業受訪者點名的前5大風險。 至於臺灣保險業受訪者點名的前5大風險,依序為投資績效、利率、管理品質、總體經濟、有保證收益的產品。 低利率的環境及保險公司對投資績效、保證收益產品和產業整體獲利能力所帶來的影響,使臺灣保險業者不敢掉以輕心。 這樣的報告結果顯示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臺灣保險業早期所面臨的風險大多都是保險風險與作業風險,所謂保險風險即為誤判損失的發生率,而作業風險則是人為舞弊或失誤所造成的風險。

  5. 2021年2月1日 · 2021 年 2 月 1 日. 0. 2625. 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以往企業的價值我們常用「EPS」,也就是每股盈餘來衡量,然而按照現今觀念來說,僅用EPS這種財務指標來衡量企業價值,恐怕已能以目光短淺來形容,因為只單單重視增加企業獲利或是股東權益就好,事實上無法全面評價一間企業的表現。 人類從工業革命之後,從地球快速掠奪資源,並透過人為改變生態等,這樣的狀況隨著時間推移至今愈見劇烈;資本主義的極致發展更助長企業的壯大,有許多跨國的大企業富可敵國,資本甚至超越許多發展中的小國。 由此可知企業,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力之大,超越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

  6. 2022年3月1日 · 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在今年1月的時候,主管機關舉辦的新春記者會有說明2022年的施政重點,其中關於保險科技的方面有3項主要的發展重點,分別是純網路保險開放設立、擴大遠距投保、以及建置保單存摺平臺。 金管會明確的宣示,也顯示這3項政策的未來影響不容小覷。 遠距投保從2021年年中試辦以來有多家保險公司參與,而成效以及迴響都不錯,因此主管機關將延續遠距投保的政策並且加以完善與擴大。

  7. 2021年7月1日 · 2021 年 7 月 1 日. 0. 2641. 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現在臺灣由於防疫而進入到三級警戒,保險業務人員要面見客戶變得非常不容易,而不能實際與客戶接觸則直接影響到業務員的業績,正凸顯出「親晤親簽」政策限制下的困境。 過往業務員與客戶可以自由會面的時候,親晤親簽不是一個問題,但到了此時此刻,就成為業務員拓展業績的一個致命傷。 銷售模式會與時俱進. 其實業務員過去並不排斥親晤親簽政策,因為業務員與客戶間要見面交易,有見面就有成交機會,而親晤親簽的規定自然也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