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佛智慧無礙觀見一切諸法的「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註 1 ),如同觀看掌中的奄摩果。 世尊的智慧遍及一切所知,除佛陀外,其他人皆是所知寬廣而心識狹隘,所以不能通達廣大的所知事。

  2. 2020年6月12日 · 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這裡說明了,雖然罪業已經藉由懺悔清淨,但是要獲得忍位,無論多麼努力,最快也須再多花十劫時間。 所以「無餘清淨」的意思,是從淨罪方面來看,指透過懺悔,可以讓原本會感得不悅意果報的罪業完全淨除;但是從功德方面來看,要生起道證等功德,時間會大幅度的延後。 所以必須在一開始就不要染污。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 若懺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所以,聖者面對微小的墮罪,就算性命交關也會明知故犯。 如果「懺悔後淨除」和「最初無犯」兩者並沒有差別的話,那聖者於小惡就無需如此小心謹慎了。

  3. 2021年1月17日 · 新譯廣論. 令自心厭棄損害他人(指身、語)以及這種損害的根本--「意」的能斷心,便是「持戒」。 又稱作尸。 所以行者透過串習而令這種心態逐漸增長至究竟圓滿,便是「持戒波羅密多」,但並不是說要令全部有情完全遠離損惱才算圓滿「持戒波羅密多」。 《雜阿毗曇心論》說尸是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等義。 蓋身、口、意三業之罪能使修行者焚燒熱惱,戒則能止息熱惱,令得安適清涼。 總之持戒是含有防過止惡的意思。 若不爾者,現諸有情未離損惱,過去諸佛尸波羅蜜多應未圓滿,亦不能導此諸有情往離損害諸方所故。 若不爾者:不然的話。 現諸有情未離損惱:現在的所有眾生並未遠離損惱。 過去諸佛尸波羅蜜多應未圓滿:那豈不表示過去諸佛應該未圓滿尸波羅蜜多。

  4. 科判:丁二 能依學者之相. 宣說能依學者之相,分五:. 一、圓不圓具五相之功過. 二、須圓具之因相. 三、別別宣說諸項差別. 四、成就四項中捨逆修順之差別. 五、宣說虛當勤修此等諸相之因. 第二、說明要依師的弟子的條件,分為五科:一、完備五種條件的 ...

  5. 2020年4月15日 · 因為皈依正法,所以將教證正法認定為所要現證的內容;而與此相符的修行,即是聽聞與修行正法此兩者的緣故。. 【法隨法行者,謂應隨順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由歸依僧,於趣涅槃補特伽應執為伴,其隨順行,謂應與諸趣解脫者,共同學故。. 子四 法隨法 ...

  6. 2020年12月2日 · 廣論消文237 如《攝頌》云:“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 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37 237頁10行-238頁11行. 辰三、教誡諸佛菩薩觀見之故,應於發心增長勇悍歡喜. 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 ...

  7. 2020年6月20日 · 有作是說,護持尸 ,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住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比丘等。又餘眾云,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為獲得阿羅漢故。然比丘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難行少義,比丘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